送梓州李使君
王 維①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p>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②。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④。
【注釋】
①王維: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②樹杪(miǎo):樹梢。
③“漢女”二句:三國劉備稱帝于蜀,國號漢,史稱蜀漢。漢女,即謂蜀女。輸,繳納給官府。橦(tónɡ)布:橦花(木本棉花)織成的布。巴人:指當地居民。訟:指田界糾紛。芋田:種芋艿的田。古代蜀地多種芋艿,以充糧食。
④文翁:西漢人,曾任蜀郡太守,見蜀地僻陋,于是選派年輕官吏進京學習,又興辦學校,推行教育,改變了當地落后的風俗。見《漢書·循吏傳》。翻:翻新,振興之意。教授:教化。不敢:是委婉語氣。倚:借重。不敢倚先賢:是說不敢僅僅借重文翁的名聲。意思是李使君定能效法先賢,振興教育,作出實際的成績來。
【詩本事】
梓州,唐東川節度使治所,今四川省三臺縣。使君,州郡刺史(太守)的別稱。李使君,王達津《王維孟浩然詩選》謂即李叔明。
【賞評】
這篇詩歌寫詩人送朋友前往梓州做太守。雖然“同是宦游人”,可通篇無一字寫歧路分袂、依依難舍,而是以梓州的風景民俗為內容,勉勵友人愛民如子,作出一番事業。
蜀地多丘陵,多樹,多竹,多杜鵑,因此開首便寫到層疊連綿不絕的丘壑中大樹參天,而且林中杜鵑在到處飛鳴。這兩句氣勢足而語言平易,內中有無限生趣。下聯是人人見過而未寫出的好言語。山中一夜雨,雨水由無數參天大樹紛披的枝葉上流下,可不是如千百重清泉一般么?“萬”壑碧樹、“千”山杜鵑、“百”重清泉,這是何等茂密、清涼、美麗的所在!這里的女子以橦花為布,人民喜種芋艿,有時會為田地爭訟。他們正需要像詩人之友這樣的人來翻新教化,使這片土地變得更加安定富饒。因此詩人在末句寫道,希望朋友能像此地的先賢一樣努力政事,而不敢倚恃他們已有的成就。
這篇詩首聯十個字就讓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十面叢林。頷聯第一句平易,第二句新奇而不纖巧,可說支起了整篇詩。頸聯取材平凡的生活,亦新而大方,尾聯用典適當,完整地結束全詩,且平添醇厚之氣。
【詩評選輯】
①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卷九:(前四句)泠然妙語,乃于送行詩得之,更妙。
②明·徐世溥《榆溪詩話》評前四句:輕妙渾然,乍讀之初不覺連用“山”、“樹”字也。于“參天”之“杪”想“百重泉”,于“百重泉”知“一夜雨”,則所謂千山杜鵑者,正“響”于夜雨之后、百重泉之間耳。妙處豈復畫師之所能到,前身畫師故是。
③明·陸時雍《唐詩鏡》卷十:三四是山中人得景深后語。
④明·黃周星《唐詩快》卷八評前四句:讀此四語,如風雨驟至,耳中但聞颯沓洶涌之聲。
⑤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讀王右丞詩,使人客氣塵心都盡。《送梓州李使君》詩云(引前四句略),竟是山林隱逸詩。欲避近熟,故于梓州山境說起。下文“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方說李使君。盛唐人避近熟,明之為盛唐者,專取近熟以圖熱鬧。
上一篇: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
下一篇:王 維《送沈子福之江東》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