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調(三首)
【原文】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1]。
若非群玉[2]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3]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4],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5]春風無限恨,沉香亭[5]北倚闌干。
【注釋】
[1]檻:欄桿。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2]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3]飛燕:趙飛燕,西漢皇后。
[4]名花:指牡丹花。傾國:指楊貴妃。
[5]解釋:消除。
[6]沉香亭:亭子名稱。在唐興慶宮龍池東。
【賞析】
《清平調》是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共三首七言樂府詩。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載(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春風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復作比,塑造了艷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詩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贊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首句寫花受香露,襯托貴妃君王寵幸;二句寫楚王遇神女的虛妄,襯托貴妃之沐實惠;三、四句寫趙飛燕堪稱絕代佳人,卻靠新妝專寵,襯托貴妃的天然國色。詩人用抑揚法,抑神女與飛燕,以揚楊貴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貴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體,“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貴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十分優雅風流。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在這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勾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后遙相呼應。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
上一篇:浦源《送友人之荊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潘閬《九華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