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商
灞岸青門有弊廬,昨來聞道半丘墟。
陌頭空送長安使,舊里無人可寄書。
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思鄉詩,更是一首反戰詩。
一個久離長安的人,聽說有使者入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要給家中捎一封信去。你看,盛唐詩人岑參在“馬上相逢無紙筆”的情況下,還要“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呢!可是,生活在戰亂不斷的大歷、貞元間的劉商,與其同時代的許多詩人一樣,即使在這樣的時刻,也忘不了與他們的命運密切相關的戰爭。他首先想到的是戰爭對故居的破壞,故居已成丘墟,家書更寄與誰?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對戰爭的怨責,都蘊含在這深深的喟嘆之中。
此詩題曰《送別》,詩中直接點題的卻只“陌頭空送長安使”一句。使去長安,詩人陌頭送別,這本是題中應有之義,出乎常情的是,詩人在“送”字之上加了一個“空”字。“空送”者,徒然相送也,白白地送走了去長安的使者。為什么這樣說呢?緊接著的第四句就是答案:使者本可捎信,可我卻無信可捎。為什么無信可捎?因為這多年的戰亂使長安城的許多地方都變成了廢墟,連我在灞水之濱、長安城東的幾棟破房子也未能幸免于難!戰火無情,親朋流散,舊里無人,還能給誰寄書呢?詩人用了三句詩來給“空”字作注腳,而且采用倒裝手法,先言敝廬成墟,再嘆空送使者,這就突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給送別詩添上了一層反戰的色彩。
上一篇:司空曙《發渝州卻寄韋判官》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羽《從軍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