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昭烈廟》原文與賞析
王十朋
老臣苦欲爭天下,嗣子何曾思蜀中。
古屋數椽猶廟食,傷心地近永安宮。
《昭烈廟》詩,作于詩人任夔州知州時。昭烈廟即蜀漢先主劉備 (昭烈皇帝) 的廟宇,傳為唐代時所建,故址在今四川奉節縣城東6里,明嘉靖十一年 (1532) 遷入白帝城明良殿,今尚與城中的武祠并存。
這首七言絕句,是詩人憑吊廟宇時,慨嘆劉備后嗣非人,即使有諸葛亮竭忠盡智輔助,蜀國仍不免滅亡。劉備雖然至今尚存廟宇享受祭祀,但永安宮托孤的遺愿將傷心千古。全詩文字雖簡,但涵義曲折深長。
“老臣”,指諸葛亮。劉備死后,諸葛亮接受付托,為了救亡圖存,不斷南征北戰,諸葛亮《出師表》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話,詩即寫此意。
“嗣子”,指劉備子后主劉禪,小名阿斗。諸葛亮死后,魏主遣鄧艾伐蜀,后主投降,蜀亡,后主舉家東遷洛陽。《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文王 (懿) 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 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 (蜀舊臣) 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何曾思蜀中”即指此事,所以民間有“扶不起的劉阿斗”的俗語。但換一個角度觀察,降王一般沒有好結果,大多或明或暗被殺,而劉禪卻獲得善終,原因正得力于這癡呆。因此他癡呆的真假,頗費疑猜,但即使作假,其心也是十分可悲的了。
“古屋”句,謂廟宇的簡陋,并有蜀國雖亡,劉備因有恩德在蜀,所以蜀人仍立廟祭祀的意思。
“傷心”句,謂昭烈廟與永安宮鄰近。劉備兵敗夷陵,退至永安宮,病重,“召 (諸葛) 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 (劉禪) 可輔,輔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這即是傳說中的“白帝城 (實際是永安宮) 托孤”,由此可知劉備對其子劉禪的不才,是早已清楚的,但即使用如此苦心安排后事,仍不免于蜀國的覆亡,所以詩人為之嘆息、傷心。
詩人作此詩時,南宋初為金所戰敗,國勢阽危,發如是感慨,涵義是比較深沉的。
上一篇:何景明《易水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謝翱《月泉游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