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立之
秋風原頭桐葉飛,幽篁翠冷山鬼啼。
海圖拆補兒女衣,輕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晉以前,降唐臣宋誰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請君停篙莫回船。
編蓬便結溪上宅,采桃為薪食桃實。
山林黃塵三百尺,不用歸來說消息。
這首送別詩,一反古詩詞那種傷春懷遠、悲秋苦離的俗套,而是以遠行人的去處為描寫對象,借題發揮,感慨時事,抒發了亡國遺民的心聲。全詩情韻凄絕,寄意遙深。
被送別的人去常德,常德府有個桃源縣,相傳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桃源即在此,因而,處在遺民地位的詩人,對這塊人人心向往之的與世隔絕的清凈樂土,也神往之至。詩的開頭兩句先點明送別的時令和氣氛,接著兩句設想遠行人到了桃源洞溪,為以下發揮題旨,抒寫感慨作引子。“秋風原頭桐葉飛”,從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句演繹而出; “幽篁翠冷山鬼啼”,從屈原《九歌·山鬼》“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句化出,都是意在渲染、烘托秋令之時送別的寂寞凄涼和清冷蕭條的氛圍。“海圖拆補兒女衣”,是用杜甫《北征》里的“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拆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詩意,說穿的是東補一塊西補一塊的衣服,與下句的“輕衫”相應。盡管如此,一想到將去的地方是桃花源,心里不禁暢快起來。“笑指秦人溪”與“翠冷山鬼啼”的送別情景適成鮮明對比,詩情也由沉郁凄清轉向豁達疏朗,暗示了詩人急于尋地避世的愿望。
接下去,詩人承接“笑指秦人溪”句意,馳騁想象,設想遠行人到桃源后將編蓬結宅、采薪食果,過起隱遁生涯。桃花源為什么那么令人向往呢?按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桃源洞里的居民,其祖先都是逃避秦始皇暴政而去的,長期與世隔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漢魏晉之事,他們“皆嘆惋”。由此才得知晉以前,桃花源就是這樣一片遠離塵世,清凈無為,不知外界盛衰興亡的樂土。他們對“降唐臣宋”的事當然更不知道,因此也就不會有家破國亡的切膚之痛和悲哀了。遇上這樣的世外仙境,誰不想住下來呢,更何況身受異族欺凌的遺民? ! “忽逢桃花照溪源,請君停篙莫回船”,這與其說是詩人對友人的期待與祝愿,還不如說是詩人自己殷切希望尋得這樣一塊避世靜地。正因為這樣,他進而勸友人在桃源洞溪編蓬結宅停居下來,過那種采薪食果的隱匿生活。“山林黃塵三百尺,不用歸來說消息”,人世間黃塵遮目,實在太污濁骯臟了,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一旦在桃源住下,就不要再回來向我們報信了,免得象《桃花源記》的漁夫,出洞以后就再也找不到那片樂土。結語“不用歸來”,含意蘊藉,感慨萬端,可以說從一個側面表達了詩人與元統治者誓不合流的心境。
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后,以桃源為吟詠對象的詩不知幾何。蕭立之的這首詩,雖也借著吟詠桃花源抒發自己企羨隱逸的情懷,但它有別于一般士大夫筆下的消極遁世之作。家國滄桑之變,山河破碎之狀,使這位孤臣感受到的是亡國的慘痛;在明知宋室江山恢復無望的情況下,便寧愿避居山中,去過曲肱飲水的生活,“深山處處人夷齊,鋤荒飯蕨填朝饑”(《春寒嘆》),做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以保持氣節。這首詩勸友人逢桃源便終老的話,其實是詩人及其同時代的南宋遺民的共同心理的寫照,也是民族思想的曲折反映。
上一篇:《追憶征西幕中舊事四首(其二)·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人游江南·晁沖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