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獵南山雪未消,繡旗斜卷玉驄驕。
不如意事常千萬,空想先鋒宿渭橋。
此詩作于嘉泰元年(1201)冬,時閑居山陰家中。共四首,這是其中第二首,是對往日一段生活的回憶。
乾道八年(1172)壬辰,樞密使王炎宣撫四川,陸游被辟為幕賓,任左承儀郎權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駐地南鄭,是邊防重鎮,為宋金必爭之地。年已四十八歲的陸游得以親臨前線,心情無比激動振奮。他積極上陳進取之策,熱望收復中原,習武之暇,也常射獵深山,并曾親手刺殺猛虎。
首兩句“小獵南山雪未消,繡旗斜卷玉驄驕”,回憶當年射獵深山的情景。“南山”,本指長安城南的終南山,因南鄭在其南面,故這里泛指南鄭一帶的深山。“繡旗斜卷”讓人仿佛見到了駿馬飛馳,“離披雉拂雕鞍墮,獨㑛狐穿古冢藏”(《癸丑重九追懷頃在興元常以是日獵中梁山下》)的情景,以及“刺虎騰身萬目前,白袍濺血尚依然”(《建安遣興》)的豪情壯舉。作者僅用寥寥十四字,以少勝多,生動地勾勒出昔日圍獵的情景,畫面形象而飛動,意境壯美而瑰奇;尤其是借胯下馬襯托射手的英姿豪情,頗有唐人絕句之神韻。
后兩句筆觸陡轉,從對往昔征西幕中的回憶轉到眼前報國無期的現實。第三句巧用晉代羊祜的典故。《晉書》卷三十四載,羊祜在武帝時曾數陳伐吳之計,“曰: ‘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而議者多不同。祜嘆曰: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陸游借用此典故,正有力主抗金北伐,卻不為朝廷所用的感慨。當年“大散關頭北望秦,自期談笑掃胡塵”(《追憶征西幕中舊事》其一),不料乾道八年(1172)九月,王炎被朝廷召還后,幕府眾人隨即星散,陸游被調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北伐宏愿成為泡影,詩人抗擊金兵、進駐渭橋的希望也成為空想。“渭橋”,在陜西長安(今西安市)西北,是長安通往西北各地的門戶,此處借指長安。三十年過去了,當年“南鄭從戎嗟尚壯”,現已是滿鬢雪霜的七十七歲老翁。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詩人歷盡坎坷,屢遭排斥打擊,“不如意事常千萬”,正濃縮了他無限的家國興亡之恨。陸游不悲嘆一己之窮達,而是對自己“執戈王前驅”,“先鋒宿渭橋”的愿望無法實現表示憤恨,正表明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放情懷。
這首小詩上半明快遒壯,下半沉郁頓挫,全詩跌宕起伏,卻又渾然天成。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贊陸游七絕為“詩之正聲”,確不為過。
上一篇:《過靈石三峰二首(選一)·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人之常德·蕭立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