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碧蘆青柳不宜霜,染作滄洲一帶黃。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涼。
這是范成大早年的詩作。詩人生于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六月,這一年的正月,金軍圍攻宋都汴京,十一月陷之,欽宗請降,史稱“靖康之恥”。范成大四歲時,金兵又渡江南侵,故鄉平江(今江蘇蘇州)被焚掠一空,大火五日不熄,居民死亡達五十萬。紹興十一年(1141)他十六歲時,南宋朝廷與金人簽訂了“紹興和議”,向金稱臣,割地貢銀,卑躬屈節,國人無不痛心疾首。詩人自幼就碰上這種備受災難和恥辱的局面。這首詩就在“紹興和議”的政治背景下,借寫江南秋景,諷刺南宋朝廷茍安于東南半壁的無恥行徑。
起句“碧蘆青柳”四字,謂江南水鄉春夏兩季的景色風光,明麗可愛??勺髡卟]有于此展開,卻筆鋒一轉,以“不宜霜”三字繼之,表面似說蘆柳不宜經霜,實際是說,現在“秋霜”已至,可不是蘆柳的時候!當年南唐潘佑諷刺李后主安于逸樂,失陷淮南,有詞曰: “桃李不須夸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此句意與之相似。次句承首句正面寫江南秋色:“染作滄洲一帶黃?!?“滄洲”指整個水邊地帶,已由過去的青碧秀色一變而為滿目蒼黃。被誰染黃?不消說,就是那肅殺的秋氣秋霜,“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江南一帶都變得蕭瑟蒼黃,景象堪悲了!
“莫把江山夸北客”,“江山”,此指南宋江南國土; “北客”,即北方金人。原來宋金和議之后,兩國在年節或皇帝生辰,照例要互派使者致賀,而南宋君臣對金國使者尤其百般奉迎,如置蘇州館等特級賓館以寓之,還由接伴使陪同觀賞江南風光,向其獻媚討好。詩人對這種厚顏無恥的丑態,甚感憤慨,便忍不住給以諷刺和警告:還是收斂一下自己的可恥行徑吧,南宋半壁殘山剩水,還值得向金人夸耀嗎?結句: “冷云寒水更荒涼”,仍寫江南秋色,以申述不足夸耀之意,并更翻進一層:江南如今是衰柳殘蘆、冷云寒水,氣象蕭索,比之北方,還更荒涼呢! “更荒涼”是對“滄洲一帶黃”的補足,還暗示國脈民氣的凋傷?;暮爸幸娖嘣怪?,情景相生而意味深長。
與范成大同時稍后的杭州士人林升,曾作《題臨安邸》詩,直斥南宋君臣置國恥于不顧,而沉醉于歌舞享樂之中,是一種辛辣的熱諷,用意醒豁,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而范詩卻借對秋光的主觀感受,以“冷云寒水更荒涼”諷刺南宋君臣安于衰敗現狀,還無恥地向敵國獻媚,這是一種嚴刻的冷嘲。無論熱諷冷嘲,二詩各盡其妙。
上一篇:《秋夜詞·謝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日行村路·樂雷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