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山眩轉風驚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崄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
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師所呵。
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者時任徐州知州。這年秋天,他與參寥禪師放舟游百步洪。百步洪在銅山縣東南二里,又名徐州洪,與泗水相通,懸流迅疾,水中亂石激濤,凡百余步,故名百步洪。是當時徐州的名勝之一。
詩前有序。全詩二十四句,可分前后兩半:前半描寫百步洪非凡的勝景;后半由序文“追懷曩游,已為陳跡”所引起的感慨,縱談人生哲理。
詩的開頭四句先用白描。舟行的輕捷,船夫的大叫,野鴨的驚飛,亂石的沖撞,構成了一幅長洪陡落、急湍跳蕩的畫面。接著四句連用妙喻進行渲染。作者對大自然的奇妙美景有敏銳的覺察,他抓住奔流迅疾的特點,以生動的形象,作具體的比擬: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連貫錯落的七個形象,極言長洪洶涌奔騰、驚險直下之聲勢,使人如身臨其境,不覺為之目眩神搖,驚心動魄。作者想象聯翩,筆力奔放,摹寫逼真,奇勢迭出,表現出詩人驚人的描摹能力和藝術技巧。這種“取以為喻,不一而足”的寫法,稱之為“博喻”。接下來“四山眩轉”兩句寫船中的感受。四山似轉,急風掠耳,只見飛流濺沫,百漩千渦。可謂是險中得樂。然而作者認為“崄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夸秋河!” “崄”同“險”。“水伯夸秋河”,《莊子·秋水》篇:黃河之神(水伯)看到秋水大漲,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在于己,后來看到北海之大,才自嘆識見寡陋,貽笑大方。作者這一感觸是“會景而生心”,且在詩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故以下十二句就由描寫非凡的勝景轉入感慨之中。
“我生乘化”以下六句是作者對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看法。意思是人活著,順隨生命自然變化,世間一切事物都象流水一樣永遠奔駛、消失。而人的意念不為時空所限,一念之間已過遙遠的新羅國。世人中不少人成日只知道爭權奪利,好象處在醉夢里一樣,豈能相信世事巨變竟象荊棘埋銅駝呢?待覺悟過來,俯仰之間已經歷了萬千變化,再回頭看這流水仍是很從容自得的樣子。“荊棘埋銅駝”,比喻世事巨變。晉時索靖有先識遠見,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外銅駝嘆道: “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劫”,梵文佛家語“劫波”的省稱。“委蛇(yi)”同“委佗”,從容自得貌。“君看岸邊”以下四句,是對舟中人說的話。君看蒼石上有多如蜂窠般的篙眼,可見來此一游的古人不少,但皆跡留而人去。接著語氣堅定地說:只要自己的思想能夠曠達,大自然即使運轉變化很快,對我又能怎樣?“住”,佛家語,僵化的意思。這里連用佛家語,更多地是表現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的曠達之懷,與世無爭的灑脫之態。至此,論禪理,談人生,戛然而止,引向結束: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師所呵。”“”,爭辯聲,“呵”,怒責的意思。作者幽默地提及參寥禪師,與詩前序文首尾相應。
這首詩在描寫百步洪非凡之景的基礎上大談禪理,雜有一些佛道的消極思想因素,但其中所昭示的勸人胸襟開闊,不被外物所拘牽的思想,卻又有其積極的一面。此詩在藝術手法上,突出的特色是比喻連用。連續七個比喻,且四句中有三句是一句而有兩比的,新穎、奇警,豐富、貼切,使人耳目一新。充分表現了蘇詩長于比喻的詩風,“自成創格”,“古所未有。”
韓蘇兩公為文章,用譬喻處,重復聯貫,至有七八轉者。……蘇公《百步洪》詩云: “長洪斗落生跳波,飛電過隙珠翻荷”之類,是也。(洪邁《容齋三筆》卷六)
東坡大氣旋轉,雖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別求新奇,而筆力所到,自成創格。如《百步洪》詩: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形容水流迅駛,連用七喻,實古所未有。(趙翼《甌北詩話》卷五)
用譬喻入文,是軾所長。此篇摹寫急浪輕舟,奇勢迭出,筆力破余地,亦真是險中得樂也。后幅養其氣以安舒,猶時見警策,收煞得住。(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二 )
語皆奇逸,亦有灘起渦旋之勢。后半全對參寥下語,詩須如此,用意方不浮泛。(紀昀批點《蘇文忠公詩集》十七)
惜抱先生曰: “此詩之妙,詩人無及之者也,惟有《莊子》耳。”余謂此全從《華嚴》來。(方東樹《昭昧詹言》)
上一篇:《登飛來峰·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相州古瓦硯·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