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瑞《水磨溝》原文與賞析
成瑞
博克達山之麓,有溪出焉,迤邐北流,越烏垣東鄙入峽,俗名水磨溝是也。峽左有泉,涌穿石隙,會小泉數十道,下注大溪,溪岸嘉樹蘢蔥,野花錯雜,橋堤樓榭,位置天然,不意荒陬得此佳境,因賦詩以記之。
輪臺東北隅,佳境暢游矚。
峽路杳且深,溪流繚而曲。
盈陂野卉香,繞屋疏林綠。
禽聲和泉聲,琮琤似鳴玉。
當此秋氣清,身心澹無欲。
十年苦塵氛,今朝幸免俗。
不費買山錢,暫息凌云躅。
他日探春來,鶯花緣再續。
這是成瑞道光十六年 (1835) 作于烏魯木齊的一首五言詩,詩中所詠之水磨溝是烏魯木齊著名風景區之一。
博克達,今作博格達。水磨溝地處烏魯木齊東郊,是一條景色迷人的峽谷山澗,山谷中大小幾十處泉水噴流涌出,峽谷深處,一眼巨泉如古獸喘吼,噴出的水柱極為壯觀。大小泉水匯合,形成清澄碧透的水磨溝,終年長流不竭。河兩岸古樹參天,奇卉媲美,再加以清代建造的亭軒樓榭,風光更加迷人。這里的溫泉礦水既可沐浴,又可燒水煮飯,的確是烏魯木齊一處佳景。
詩題對水磨溝景色作了細致描繪,特別突出了泉涌、樹蔥、花繁等天然景致,將讀者帶入一個幽深的佳境,并特別強調此美景是“荒陬”不意得之,增加驚喜之情,也為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 對自然景致以柔和筆調贊美,對意外獲得的美的醉心感受及在欣賞美景背后所隱藏著的對仕途艱辛的悲哀。
詩作前半部分重在寫景,詩人在此描繪的是一幅邊塞詩中少有的幽靜、安謐、柔婉而美麗的秋色圖。峽中小路靜而深,踏著小路走去,繞谷的是曲折回環的溪流,滿山飄香的野花,偶見綠樹點綴的小屋,鳥鳴與泉聲音樂性的融合,這一切形成一種極其和諧的境界。色彩柔和,筆調輕盈,從中足見作者對景物的愛慕之情。
作品卻并不單純寫景,由景物描寫,自然轉入對自己心情的剖露。“當此秋氣清,身心澹無欲。十年苦塵氛,今朝幸免俗。不費買山錢,暫息凌云躅”,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已經感受到: 作者并非一個單純為賞景而來的觀光者,仕途多艱,塵世紛擾,人生坎坷,使這位生于金陵卻輾轉于西南西北,歷經仕途磨難和旅途艱辛,走遍大半個中國的詩人疲憊不堪,出關西行的時候,他就曾在《玉門道中》一詩中,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回首雄關欲斷魂,敝車羸馬伴朝昏”,“勞人剩有狂心在,濁酒澆詩數舉樽”。孤獨,憂郁,壯志難酬,只有借酒澆愁的苦悶,“風塵作吏”的悲哀始終折磨著詩人。而在這種心境之下,在當時還較為荒涼冷清的烏魯木齊,不意發現這樣一處具有江南山水妙處的佳境,當然使他喜出望外了。這時,詩人暫時擺脫了現實的煩惱,心靈與自然溝通,在對美景醉心的感受之中,沖去積壓在心頭的重負,無俗無想,物我合一,那種心理感受絕非一個普通的游覽者所能感受得到的。
作者珍惜這種難得的心境,不愿使它一縱即逝,因此,在作品最后,他表示自己的心愿,“他日探春來,鶯花緣再續”。從秋到春,年復一年,希望這種良辰美景伴隨著自己。
整篇詩作以情寫景,由景緣情,景為情設,情由景生,形成和諧的意境。
上一篇:張自明《水月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孝祥《水調歌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