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兵擄去,北宋覆滅。康王趙構倉皇登基于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南宋朝廷節節敗退,自應天府逃至揚州、鎮江,再至杭州、越州、明州,最后被趕下海,經定海而往臺州、溫州。由于臺風,金兵未能下海,退回江北,高宗方于建炎四年(1130)北返越州,定為行都,次年改年號為“紹興”。紹興二年(1132),建都于臨安(今浙江杭州)。這首詩,可能是在建炎四年高宗狼狽逃竄之際的寄憤之作。
起句氣壯調雄,言人生在世,生,當為人中豪杰;死,亦應作鬼中英雄。兩句從“人”的價值角度出發,初看似非特指,而是泛指一切有作為的人,應有此錚錚傲骨與磊落襟懷,言下之意,則指身為帝王將相者,更應如此。而生當作人杰之“杰”,主要指人所具有的氣質與品格而言,并不以成敗為準。寧死不屈者雖“敗”猶榮,是為鬼中之雄。屈原《九歌·國殤》有“魂魄毅兮為鬼雄”,贊美的就是在為國作戰中的犧牲者。反過來說,茍且以偷活者,屈膝以求存者,生不能為人杰,死亦不能為鬼雄。宋高宗君臣逃跑,正屬后一類。但僅此二句,還不足以確定此詩是對宋高宗君臣倉皇逃命、不敢抗金進行譴責。其特指對象在三、四兩句中才進一步明朗化。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借用項羽兵敗、不肯過江的典故來譏諷宋高宗。秦末,項羽滅秦后,與劉邦爭為帝。后項羽兵敗,被困于垓下,突出重圍,行至烏江。烏江亭長準備好船只渡項羽過江,說在江東還可據一席之地以稱王。項羽卻以為當年江東出來的八千子弟,至今已無一生還,自己也無面目再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結果自刎而死。項羽生時乃“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杰,是攻破秦國的主力。最后在烏江自刎,死得亦十分壯烈,堪稱“生為人杰,死為鬼雄”。“至今”思項羽,思的焦點,不在項羽生時的雄豪或死時的悲壯,而在他的“不肯過江東”,是他的寧死不屈、決不逃跑以茍且求生的英雄正氣。對照當今朝廷:不但“肯”過江東,而且過了江東仍逃竄不息。與項羽比,項羽真不失為失敗的英雄。對現實譏刺甚深,指斥嚴厲。此詩議政,著眼國家大局,針砭朝廷君臣,從正面立意將譏刺寓于對照之中。既含蓄,也辛辣,無頹唐失望之意,而具催人發憤、激人奮勇之情。
陸游《劍南詩稿》卷八十《湖山》詠項羽廟云: “逐鹿心雖壯,乘騅勢已窮。終全蓋世氣,絕意走江東。”與李清照這首詩用意相近,可以參看。但陸游此詩作于嘉定元年,后于李清照之作。
上一篇:《夏日田園雜興(其九)·范成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綠陰生晝靜”賦詩,得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