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備·失題二首(之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日天無風, 四溟波盡息。
人心風不吹, 波浪高百尺。
唐備的《失題二首》之二,通過大海和人心的對比,反襯出人心不平的題旨。面對波翻浪涌的大海,人們常常發出不無驚懼的感嘆;但當風暴停息下來的時候,所有的水域都會波平浪靜。波浪是由風暴卷起來的,只要風暴停息,水面自然就波瀾不驚?!耙蝗仗鞜o風,四溟波盡息”,強調的就是風暴對于波浪的決定性意義:風起浪生,風平浪靜。但在人心的海洋里,卻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候,盡管沒有風能吹到那里,可那里卻總是翻騰喧響著百尺高浪。這是因為,社會沒有平靜的時候,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活變動不居永動不息。作為“社會的存在物”的人,主體心靈感應著客觀現實的種種糾葛、紛爭、沖突,生活的流程不會凝定,心便永遠不會真正地平靜下來,社會之矛盾會不斷地轉化為心頭之波瀾。除了對社會的感應之外,人又是“有欲望的存在物”,對物質、情感、精神等方面都有著強烈需求。這種個體生命的需求作為純粹的主觀愿望,總是和客觀現實之間存在著一段不可消彌的距離,也就是說,現實永遠無法滿足人的無窮欲望,人便會永遠陷入主觀欲求無法滿足所造成的痛苦之中,靈魂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物質與精神等無法統一的矛盾沖突之中徒勞地掙扎。一個人的外表也許很平靜,但在他的心靈深處,在那看不見的一片無邊遼闊、比真正的海洋還要浩瀚的心的海洋里,正有著驚濤拍岸、白浪滔天?!叭诵娘L不吹,波浪高百尺”,正是對作為“社會的存在物”和“有欲望的存在物”的人的靈魂真實狀態,作出的簡煉準確的概括。
如上分析,人心的難以平靜,是作為社會關系和自然關系的總和的人的必然狀態。作為社會人,他永遠在感受著生活中永不可能真正解決的矛盾;作為自然人,他又時刻體驗著肉體生命的極為深至的焦渴。心靈的騷動不寧就成為勢所必然。從一個方面來說, “人心不平”是人的生命力、創造力健旺的標志,是個體生命生機勃勃的表現。能夠用主體心靈及時地感應社會生活,表明了主體對客體的關注,這是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賴以產生的基礎,它使人面對紛紜多變的社會現象及時作出自己的判斷和抉擇,摧動自我去為社會為人群做出應有的貢獻。而肉體生命那種深不可測的內在需要,那種無窮的欲望和無邊的渴求,又會時刻作為巨大的內驅力去推動人投入競爭、創造,去不停地奮斗、進取,從而充分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欲望,即使是那些惡的欲望,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杠桿,主要就是因為馬、恩看到了無窮的欲望可以轉成無限的創造力,沒有創造便沒有文明的進步。為責任感、使命感所激蕩的心靈,為生命的內驅力所催動的充滿創造激情的心靈,怎么可能平靜下來呢?相反,當一個人對社會、生活、他人、自我表現出厭倦、冷漠、麻木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創造激情淪喪的時候,他的心平靜了——心如枯井,心如死灰,心如死水——但這“死水”般的平靜,讓人感到的只能是鮮活生命涅槃了的悲愴!
當然,轉換一種角度看, “人心不平”又有它的負面價值,它構成了對社會、他人和自我的一種威脅。騷動不寧的心潮催生的可能是一首美妙無比的純詩,也可能包孕著一個不可告人的陰謀;呼嘯嘭湃的心海之水沖洗出的可能是一幅宏偉的創造藍圖,也可能是一張卑劣的靈魂底片。生活的矛盾轉化為心海的浪潮,心海的浪潮轉使社會愈加不平靜,沖突、糾葛、紛爭,永無了時。小而言之,出于一己的私欲,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傾軋爭奪,誣蔑陷害,一切丑惡現象都因一念歪斜而產生;大而言之,專制、壟斷、高壓、強權、侵略、屠戮、限人自由、奪人權利、害人性命、滅人種族、亡人邦國,人類社會上演著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弱肉強食的多幕悲劇,生活中每天都涌現著數不清的可悲可嘆可驚可怪之事?!叭诵牟黄健辈粌H對社會的正常秩序構成沖擊,給他人的正常生存帶來災難,同時,貪欲無法滿足之時,熊熊欲火燒得人坐臥不安,對自我也是一種極大的痛苦折磨。凡此種種,詩人們投以了極大的關注,他們對人心的不平驚愕不置之際,往往將自然的風浪與人心的風浪進行比較,結果令他們深致感慨:“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人海闊,無日不風波”。唐備的《失題二首》之二正是這一類為數不少的詩作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它以其鮮明的對比和包含深厚的簡潔引起讀者的注意。
上一篇:《唐備·失題二首(之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席勒·孔夫子的箴言》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