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啼鳥》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①
官居荒涼草樹密,撩亂紅紫開繁英。②
花深葉暗輝朝日,日暖眾鳥皆嚶鳴。③
鳥言我豈解爾意,綿蠻但愛聲可聽。④
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曉催天明。⑤
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⑥
竹林靜啼青竹筍,深處不見唯聞聲。⑦
陂田繞郭白水滿,戴勝谷谷催春耕。⑧
誰謂鳴鳩拙無用?雄雌各自知陰晴。⑨
雨聲蕭蕭泥滑滑,草深苔綠無人行。⑩
獨有花上提葫蘆,勸我沽酒花前傾。(11)
其余百種各嘲哳,異鄉殊俗難知名。(12)
我遭讒口身落此,每聞巧舌宜可憎。(13)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盞常恨無娉婷。(14)
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
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
身閑酒美惜光景,唯恐鳥散花飄零。(15)
可笑靈均楚澤畔,離騷憔悴愁獨醒。
【注釋】 ①候:季節。陽氣:春天溫暖之氣。②繁英:繁花。官居:官署。時作者任滁州知州。撩亂:猶紛亂。③嚶鳴;鳥鳴聲。④綿蠻:黃鳥的鳴聲。《詩經·小雅·黃鳥》:“綿蠻黃鳥。” ⑤百舌:鳥名,即畫眉。據說它能學各種鳥叫,所以稱百舌。⑥啞咤:鳥鳴聲。如嬌嬰:像嬰兒學語的聲音。⑦青竹筍:鳥名,又叫竹林鳥。⑧陂(bei碑)田:水田。戴勝:布谷鳥。在三月中鳴叫,正值春耕時節,故說它在催耕。⑨鳴鳩:斑鳩。據說斑鳩不會筑巢,常占居鵲巢,故稱“笨鳥”,但能預知陰晴,天下雨,雄鳩將雌鳩趕走,雨后,又將其喚回。民諺:“天欲雨,鳩逐婦;天既雨,鳩呼婦。” ⑩泥滑滑(gu古):即竹雞,以鳴聲得名。(11)提葫蘆:又名提壺鳥,以鳴聲得名。詩人借以雙關。(12)嘲(zhao招)哳(zha渣):亦作“啁哳”,形容聲音繁雜。(13)讒口:誣陷。慶歷三年(1043),“新政”失敗,錢明逸等誣陷歐陽修與外甥女關系曖昧,后雖查清是捏造,仍遭貶官處分。巧舌:由善鳴的鳥類,聯想到搬弄是非的小人。(14)娉(ping乒)婷(ting停):形容女子姿態嬌好。此借指美人。(15)光景:年華景物。(16)靈均:屈原字靈均。楚澤:楚國水濱。離騷:離憂。屈原遭放逐后,寫下長詩《離騷》。獨醒:《楚辭·漁父》寫屈原遭放逐后,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嘆訴說:“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二句詩說他不贊同屈原那樣苦悶憂愁,應該心胸曠達,流連光景,飲酒作樂。
【譯文】 春天來到窮山溝,氣溫開始回升。花草動物活躍起來,仿佛要和春天競爭。官舍十分荒涼,草木卻很興旺,各色花朵五彩繽紛。紅的花,綠的葉,晨光下面分得很清。太陽照得暖洋洋,鳥兒齊聲長鳴。鳥兒歌唱我不懂,只覺得非常動聽。清早,我在窗下做著好夢,畫眉鳥飛來將我喚醒。小黃鶯嫩黃的羽毛逗人愛。叫起來活像學話的小孫孫。青竹筍鳥藏在竹林深處,只聽到聲音看不見影。城外水田灌滿了春水,布谷鳥連聲催促春耕。誰說斑鳩是笨鳥,雄唱雌隨知道預報陰晴。下雨的聲音伴著竹雞的聲音,草深苔綠滿地泥濘。提葫蘆鳥最通人情,穿過花叢,勸我開懷痛飲。還有各種各樣的鳥,叫聲嘈雜,當地人為它們取名實在搞不清。我遭誣陷,貶官到這里,聽到花言巧語就氣憤。春天的山城非常寂寞,喝酒時也沒有美人來彈琴。花香鳥語令我陶醉,醉后與花鳥攀上了交情。鮮花對我露出笑容,鳥兒勸我飲酒,真是一片摯誠。悠然地喝著美酒,其樂無窮,只怕時光流逝,鳥兒飛去花兒飄零。可笑屈原老先生有點懵懂,獨自徘徊楚國水濱,愁容滿面,瘦骨伶仃,說什么天下人都醉了,只有他一個清醒。
【集評】 宋·葛立方:“人之悲喜,雖本于心,然亦生于境。心無系累,則對境不變,悲喜何從而入乎?……歐陽永叔在滁陽,有《啼鳥》一篇,意謂緣巧舌之人謫官,而今反愛其聲。后考試崇政殿,又有《啼鳥》一篇,似反滁陽之詠,……末章云:‘可憐枕上五更聽,不似滁州山里聞。’蓋心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則對境之際,悲喜隨之爾。啼鳥之聲,夫豈有二哉?”(《韻語陽秋》卷十六)
清·方東樹:“直敘逐寫,‘我遭’以下入議。”(《昭昧詹言》卷十二)
清·吳闿生:“詩有賦情。”(《昭昧詹言評本》)
清·吳北江:“以上(指‘我遭’句以上)羅列眾鳥,璀錯有致。收揭出主意。”(《唐宋詩舉要》卷三)
【總案】 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主持的新政遭到失敗,歐陽修也因受誣陷,被貶為滁州知州。此詩為慶歷六年(1046)作于滁州任上。歐陽修對于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敗,遭受打擊,是有精神準備的,他認為既然投入政治革新,就應隨時準備獻身,不須“戚戚怨嗟”,也沒有什么“不堪之窮愁”。(《與尹師魯第一書》)將個人得失坦然處之,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襟。這使得他有理由譏笑屈原的自尋煩惱。這種情懷在前人是很少見到的,反映出宋代文人有意識地加強了自身人格精神鍛煉和身處逆境的承受能力。全詩以賦的手法,有層次有變化地展開描寫。正因為作者能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解脫自己,所以全詩寫得親切、自然,富于情趣。
上一篇:歐陽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并引(六十首選六)》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