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中牟道中二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雨意欲成還未成,歸云卻作伴人行。②
依然壞郭中牟縣,千尺浮屠管送迎。③
楊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馬忽相猜。④
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并來!⑤
【注釋】 ①中牟:今河南中牟縣。②歸云:近黃昏時將要歸山的云。③壞郭:破敝的城郭。浮屠:佛塔。④媒:介紹。忽相猜;忽然似有猜疑。⑤約:約定,約好。
【譯文】 陰沉的天空,醞釀著雨意,越來越濃。漸近黃昏,歸山的浮云滾滾,簇擁著歸客前行。可憐這中牟縣城,依然如昔,破敗凋零;只有那亭亭玉立的寶塔,送往迎來,無限深情。
風中的柳條搖曳飄裊,主動向人討好賣乖;蜻蜓飛近馬前,似親熱又猜疑,忽地遠飛開。惱人的涼風喲,怎么才能與你商定,會面時可否不帶塵沙,單獨前來?
【集評】 今·錢鐘書:“陳與義《至陳留》也說:‘煙際亭亭塔,招人可得回?’……參看蘇軾的《南鄉子》詞:‘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宋詩選注》第149頁)
今·陳永正:“兩句寫楊柳、蜻蜓的動態,生動而有風趣,有似后來誠齋的絕句。”(《江西派詩選注》第32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 1985年版)
今·顧之京:“二詩作于途中,頗富動感,但其節奏卻是舒緩的,好像感到詩人紆徐前進的步伐。……二詩的突出處在于幽默風趣的情調。這自然和詩人此刻的心情直接相關,但從詩歌的表現手法來說,這種情調與擬人手法的運用分不開。此詩的擬人不是簡單的以人擬物,而是在比擬中賦予物以不同的性格,并使物與人進行交往。……后來楊萬里詩歌的‘奇趣’與‘活法’,恐怕是受到簡齋詩的啟發。”(《宋詩鑒賞辭典》第817頁)
【總案】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夏,陳與義服母喪滿之后再登仕途,被任命為太學博士,這兩首絕句就是他入京時途經中牟縣所作。第一首從大處遠處落筆,寫景在于渲染氣氛;第二首從細處側面雖有不同,但表層結構和深層情感卻是統一的,都是以舒暢而興奮的心情來欣賞夏季雨前的各種物態。確如顧之京先生所說,兩首詩最突出之處是幽默風趣的情調,這與其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分不開,浮云能“伴人行”,浮屠專“管送迎”,楊柳主動“招人”,蜻蜓懂得“相猜”。詩人將主觀的情感外射到客觀景物上去,便覺得行云有意,寶塔多情。擬人化是江西派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陳與義早年作詩深受其影響。最有趣的是與涼風訂約,這就是江西派所謂的“打諢”。但這里和涼風“打諢”,開玩笑,是基于詩人與自然景物進行交往的要求,出于人與自然溝通的愿望,不同于一般江西派詩人老愛從書本中去尋找打諢的材料。
上一篇:晏幾道《與鄭介夫》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晏殊《中秋月》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