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襄邑道中》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②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注釋】 ①襄邑:今河南睢縣。宋代有汴河通東京(今河南開封)。②榆堤:長滿榆樹的河堤。
【譯文】 兩岸的花兒喲,繽紛落英!映照得船兒喲,也似花兒紅!百里的榆堤,半日過,輕快的船兒,揚帆順風。靜臥船中,看天上的云朵,云朵似是凝神不動,卻不知——它也順著風兒,與我一齊向東。
(王 洪譯)
【集評】 今·莫礪鋒:“描寫了生活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氣氛活潑輕快。用字樸素,句法自然,抒情寫景卻都有一定的深度。寫綺麗之景而不落于纖巧,都帶有一些渾然之氣。”(《江西詩派研究》第153頁,齊魯書社1986年版)
今·蕭作銘:“這首詩以紅、綠、藍、白相間,著色鮮艷,全用白描而不事雕琢,寫得‘光景明麗’,‘流蕩自然’。”(《宋詩鑒賞辭典》第811頁)
【總案】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晚春,陳與義因開德府教授任滿,乘船經襄邑去東京,等待選官。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陳與義早期詩歌的藝術風格,“勢如川流,滔滔汩汩,靡然東注。”(胡稚《簡齋詩箋敘》)詩人當時二十七歲,正值奮發有為的年華,對生活充滿自信。即便是暮春景色,在他看來也十分明麗優美,毫不傷感,因而他選擇的意象是色彩鮮艷的紅花綠樹,藍天白云。風是全詩的“眼”,串起詩中的各個意象,花因風而飛,云因風而動,船因風而行,有了風,全詩的靜態意象一變而為動態意象,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全詩最精彩之處是“滿天云不動”的錯覺,以動襯動,以白云的流動襯托船行的快速,準確地傳達出一般人所有而未能道出的旅行經驗。其實,這錯覺也和風行的速度、方向分不開。詩中這組由風串接起的動態鏡頭含蓄地流露出青年詩人春風得意的情懷。
上一篇:黃庭堅《蟻蝶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謝翱《西臺哭所思》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