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倪瓚·六月五日偶成》原文賞析
坐看青苔欲上衣,一池春水靄余暉。荒村盡日無車馬,時有殘云伴鶴歸。
這是一首寧靜沖淡的小詩,從它的清新恬然的意境中,可以想見作者那種與人無爭、超然世外的淡泊胸懷,充滿著田園生活的自得其樂的情趣。
開始兩句寫作者居處的庭園中的景色。時間是在炎熱的夏天(農歷“六月五日”正當盛夏)。作者坐在園子里,看著滿地綠得可愛的青苔,久久地,那青苔仿佛要長到衣裳上來了。他欣賞著這醉人的綠色,直到夕陽西下,那微紅的余光返照到滿滿的碧綠的池水上,依稀蕩漾著春意,升起一層薄紗似的暗淡的輕霧。這是多么僻靜的所在,又是多么幽美迷人的景色啊!這兩句,真像元人的簡筆山水,輕輕兩筆,就勾畫出了如此生動形象的畫面,將作者的深心含蘊其間。其中“坐看青苔欲上衣”一句,真是奇思妙想,但又極為自然,頗富包孕性。試想,在盛暑烈日之中,能夠長滿青苔的地方,自然是在濃蔭蔽日之下,那么園中樹木的稠密就不言而喻了。詩中說“欲上衣”,顯然是指樹陰和青苔的綠色,快要融化了作者自己,似乎地上的青苔就要長到衣上來,一身也染成綠色了,寫得特別富有情趣。青苔的生長,又和雨水有關,滿地青苔長得這般碧綠,顯然在這之前下過較長時間的雨,而此時,積雨新晴,作者的情緒也格外喜悅。也正由于下過雨,所以池中才積滿了盈盈的水,仿佛還存留著春意。兩句意思十分委婉含蓄,聯系也十分緊密。在時間上,前句說白天,后句寫傍晚,時間自然連貫;在因果關系中,前句果中含因,后句是因中之果,銜接得不露痕跡。僅僅兩句,已經見出作者巧妙的構思。
接著,第三句“荒村盡日無車馬”,承上啟下,是全詩的轉關處。它先是點明“荒村”,進一步烘托出幽靜的環境;接著點明“盡日”,說明作者在滿眼綠色中留連不已,已經整整一天,表現出對居處的喜愛,也曲折傳達出作者泊然寧靜的心情。這些,是對以上兩句的承接。而“無車馬”三字,不僅說明這里絕無達官貴人乘坐的車馬來往,摒絕了塵囂,也直接引逗出下句“時有殘云伴鶴歸”,起了轉的作用。兩句中“無”、“有”二字的安排,十分巧妙,通過“無”中生“有”,最后把詩情從園中地面引向高空,給讀者描繪了又一幅美妙的畫圖:在晴朗的空中,時而有一朵兩朵白云從藍天上飄然而過,白鶴也隨著白云從野外歸來,發出一聲聲嘹唳,盤旋而下。這幅高朗的藍天白云圖,與地面的綠色庭園相映照,把這幽靜的所在襯托得更加美好。而且,最后一句,也隱然含有閑云野鶴、孤傲清高之意,顯然是作者身世的比況,從而曲折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使全詩有了進一步的較為深刻的含意。
全詩的境界是寧靜平和,描寫時以靜態為主。雖然第一句有“欲上衣”三字,但“上”字本是一種虛幻的感覺,并無實際的行動。“一池春水”,當然有微動的漣漪,而“時有殘云伴鶴歸”,更有云、鶴的飛翔,但這些動態非但沒有破壞整首詩寧靜的意境,反而通過動,更好地襯出了環境的幽靜和作者心靈的恬靜。全詩在清和淡遠的興象中,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成功地表現了寧靜泊然的氣氛和清疏雅淡的氣韻,詩味耐人含詠。
上一篇:古詩《陳銳·入衡山縣境》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高啟·養蠶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