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創作要運用形象思維。比,是自《詩經》以來的傳統手法,它為許多詩人所運用,為人民群眾所熟悉、所欣賞。用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事物來說明另一事物或描摹一種心情,可以使詩歌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明代的李東陽說得好:“蓋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而難于感發;惟有所寄托,形容摹寫,反復諷詠,以俟人之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則神爽飛動,手舞足蹈而不自覺。”(《麓堂詩話》)可見運用比喻是狀物、敘事、抒情、言志的需要,是謀求強烈的藝術效果的需要。我國的優秀古典詩詞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前人的一些精采名句之所以傳誦至今,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比、興等手法的運用。
在這首《詠柳》詩中,詩人細致觀察,巧妙聯想,從生活中選擇最熟悉的事物作比,描繪出了早春二月柳樹的美好形象,抒寫了詩人贊美春光的喜悅心情。在四句詩中,賀知章連用了三個比喻,個個貼切而新穎。起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把早春柳樹青翠的顏色比作碧綠的玉石,一株株碧玉打扮成的高高的柳樹,如同化妝過的美人婷婷玉立。次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把在春風中搖曳的柳條兒比作用綠色的絲線織成的千萬條絳帶,以通俗淺近的比喻進一步寫出了柳樹的枝條紛垂、裊娜多姿。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詩人宛轉變化,提出了一個尖新而有情趣的問題,為引出佳妙的結句作了鋪墊。最后一句“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也是這首詩中最新穎最奇絕的一個比喻。二月天氣,春風送暖,萬物復蘇,楊柳吐出嫩綠的葉片,碧綠油亮,生意盎然,它們在一夜之間點綴滿了柳樹柔嫩的枝條。這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是“二月春風”。一問一答,出人意外,不僅把柳樹描繪得意趣橫生,也使整首詩歌大為增色。
元代的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過:“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為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賀知章的這首詩起承轉合,婉曲回環,章法嚴謹又富于變化。前兩句直接描寫,第三句巧妙設問,最后一句妙語壓卷。不愧為七絕中的佳作。
上一篇:《卜算子·宋·劉克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墨梅·元·王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