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伍孚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漢末忠臣說伍孚①,沖天豪氣世間無。
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②!
【釋詞】
①伍孚:東漢末大臣。獻帝時任越騎校尉。因不滿董卓暴虐,伺機刺殺董卓未遂,被董卓殺害。
②堪:可以,能夠。
【賞析】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朝臣的反對。越騎校尉伍孚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在朝服內暗藏短刀殺卓,未成功,慘遭殺害。有詩贊之。
“漢末忠臣說伍孚”,是因伍孚殺董卓,為的是維護漢室的君臣之綱。“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一語道明伍孚所代表的傳統臣民文化關系,其核心是忠孝道德。那么,不構成君臣關系,也就沒有忠孝可言,所以伍孚義正詞嚴地駁斥董卓“何反之有”? 臣民文化具有雙重性。臣民對君主的絕對服從是一種政治人格,常常化作臣民主體性的價值認同和道德選擇,成為一種道德人格,它不僅對君主絕對服從,而且為維護君主的至高無上,敢于赴湯蹈火,自我犧牲。正如伍孚怒斥董卓所言:“汝罪惡盈天,人人愿得而誅之! 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其實,滿朝文武敢于挺身而出的,畢竟鳳毛鱗角,因此,小說家高度贊揚他:“萬古堪稱大丈夫!”伍孚刺殺董卓的情節中,毛宗崗批注:“將敘曹操行刺,卻先有伍孚行刺作引,天然奇妙。孚之勇往直前,較勝于操。蓋曹操顧身,伍孚不顧身也。”毛批強調伍孚刺殺暴君,一是勇敢,二是成仁。這兩點曹操都不如也,何況伍孚朝堂殺賊,敢作敢為,豪氣“沖天世間無”。
上一篇:三國詩詞《五臣死節》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偷渡陰平》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