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激·滿庭芳》原文賞析
千里傷春,江南三月,故人何處汀州。滿簪華發,花鳥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夢、定繞林丘。君知否,人間得喪,一笑付文楸。
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飛去還留?問來今往古,誰不悠悠。怪底眉間好色,燈花報、消息刀頭。看看是,珠簾暮卷,天際識歸舟。
吳激作為南人出使金國而被拘,其雖被金統治者禮遇并累官至翰林待制,但思鄉懷舊企盼南歸的焦渴心思,是可以理解的。這首輯自《永樂大典》的《滿庭芳》即抒發了思歸與對人生遭際的感受相摻雜的復雜情思。吳激是在金皇統二年(1142)被任命出知深州(今河北省深縣)的,深州在河北中部,與金國其時的京城開封相比,是往北而不是南移,從詞的情境看,此篇似即寫于此時。吳激在這一年到任后三天就亡故,他寫這首《滿庭芳》時已是年過半百的老人。詞中“人間得喪,一笑付文楸”以及“滿簪華發”之語是貼切的,“消息刀頭”的典故的運用也與其時盼南歸不得的心境相吻合。
作為“吳蔡體”代表作家之一,吳激詞雅潔疏朗,意不曲深艱澀,較易把握。此詞起首“千里傷春”三句,從空間阻隔的遙遠難及角度傾訴著滿懷憂苦,從而為全詞奠定了基調。吳氏是福建建甌人,“故人何處汀州”,汀州自唐設置時即建首府于今福建長汀,詞中用來指代其家鄉。“何處”之問,甚為傷感,渺茫之情很濃。接著“滿簪華發”句從時間的漫長來深化空間阻隔之苦,這樣,一種難以逾越的苦楚固然深重,天長日久多年的煎熬情緒也表現得更具體。“花鳥莫深愁”則從暮春三月,花鳥知愁春歸的意象來形象表述一己的深愁。言外之意,是你們傷春歸去,愁時光消逝,那有我傷時愁苦的深啊!“烽火”句以下轉入對人生的感慨。戰亂不止,家國難歸,一切阻隔均是這“烽火”構成的,“繞林丘”的田園家鄉之樂只有在“清宵夢”中去體驗了。一個老人飽經憂患而又陷身在矛盾的進退不得的心境中時,往往會發生人生如夢,或如匆匆過客的幻滅感、空虛感。“人間得喪,一笑付文楸”,即這種文人常會發生的感喟。形似灑脫,實則悲慨。楸,棋枰,此詞化用舊典,表示人生苦短猶似爛柯之夢,把一切愁懷付之游戲豈不省心。上片中“莫深愁”、“一笑”之類的輕松語全是沉痛語的別一種表現形態。
下片感慨自己猶似孤云飄浮而又被“留”于北地。“何事”之問,表述難言的莫名悵惘,多少體現了一種人身不由自主的悲哀。幽州,指冀、遼一帶,詞人即將赴任的深州正在這一帶。偃蹇,高聳狀,指北方山勢。“問來今往古”句是譬解語,意謂古今無窮事,莫不逝經而過。但心底放不下、擱不了的(也即消逝不去的)事是回到南方家鄉去呀!“怪底眉間”二句用了一點曲筆,以自我揶揄的手法來表達希望的又一次落空。“消息刀頭”用的是“三刀夢”典故。《晉書·王浚傳》載王氏夜夢三刀懸于屋梁,一會兒又加上一刀。驚醒后以為是兇惡之兆,僚屬卻恭喜他說這是預兆要“臨益州”,即升遷益州刺史,事實竟果然如此。此典本意是高升他遷。因刀頭有環,取其諧音作還家之意,故在古代詩詞中又化用為一種企盼的兆頭,如黃庭堅《次韻馬荊州》詩說:“六年絕域夢刀頭,判得南還萬事休。”黃山谷是吳激父執,此詞顯然用的正是山谷詩意。問題是“燈花報”的似是好兆頭,事實卻不是“南還”而是北遷,如本文開頭處所說,所以吳激的絕望感可以想象,這也就是本詞的基調為什么是“故人何處汀州”云云的悲苦之甚的原故。末句更從另一方面證實了此點。“天際識歸舟”是借用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句,從妻子的方面來表現失望,表達一次次期待的落空。從而也與首句“千里傷春”相照應,構成空間兩端的無窮思念。劉祁《歸潛志》曾講到吳激詞最善于借用前人語句,能化合得不露圭角,思致含蓄。讀這首《滿庭芳》是可以體察到這一變拙為巧的藝術技能的。
上一篇:《段克己·滿庭芳》原文賞析
下一篇:《萬錦雯·滿庭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