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噫嘻》鑒賞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率時農民,播厥百谷。
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此詩選自《頌》中的《周頌·臣工之什》的第二篇。
《周頌》產生年代是武王(姬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的西周前期。一般認為其中最早的作品是《清廟》、《維清》,產生于武王時代;最晚的如《執競》,是昭王時的作品?!吨茼灐窌r代前后歷一百多年,收入其中的共有31篇。這些詩在形式上都是祭祖酬神之樂歌,似乎價值不高。但在《周頌》中就有一些有關生產的祭祀詩,卻值得重視。如《臣工》、《載芟》、《良耜》和《豐年》等,都是春夏祈谷、秋冬報賽、陳述農功的祭歌,也可以說是紀錄當時農牧生產的農事詩?,F在選講的這首《噫嘻》,也正是這類詩中的一首。
《噫嘻》篇幅不大,只有八句三十二個字,其中心內容是什么? 《詩序》說它是“春夏祈谷于上帝也”,是一首祭天保豐年的樂歌。但后世直至當今,異說紛紛,迄無定論,我們當細細研讀。
****
這首詩雖屬短制,僅四言八句,但文字障礙卻不少,需作一些疏通以后,才能體會詩意。這也是《詩經·頌》詩中的一個特點:形式平實,文字雅訓,不易讀懂。下邊逐句解說——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噫嘻,贊嘆詞;成王,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君王,是其生時之稱呼,自周文王開始,在此時即自號“文王”,不像后世君王的死后被封之謚號。這兩句是說:多好哇,英明的成王,已經明白地告諭過你們(一說,成王既已將其誠敬之心表達于上帝)。這里的既,已經的意思;昭,明也,也有曉示之意。關鍵在于假字應作何解?歧見頗多。高校讀本列了二說:一是通作“格”,至也?!罢鸭佟?,謂顯示其敬誠之心,以通于神。二是援郭沫若說“昭假”,有招請之意。另外,高亨另持一說,言“假,讀為嘏(gǔ,古),告也?!?詳見其《詩經今注》)對此作上述語譯,是從了高說。句末的爾,原是單指代詞,即你。因為這里是成王對屬下臣民的告誡,因而,以復數代詞作解,似更妥一些。下邊兩句——
率時農夫,播厥百谷。
率,率領;時,作“是”,此也。厥,語助;百谷,谷類總稱?!稌に吹洹酚性疲骸叭旰箴?,播時(蒔)百谷。”這是說,現在,成王又親自帶領農夫們,播種了各種谷類作物。
周人自后稷開始,世代重農。每逢農事重要季節都要舉行典禮。如在春播前舉行“馌”禮(表示給農夫送飯);在秋收后,舉行“饗”禮(表示慶祝豐收,上告蒼天和祖宗,陳述農功);在春播時,還要舉行“親耕籍田”之禮。所謂“籍田”,即天子親耕之田,以供祭祀之用。當時周天子有大量公田,其中天子有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按規制,務必由天子親耕,且每逢親耕之前必須舉行隆重典禮,以示重農。天子真的親自耕種了嗎? 當然不會全部親耕,那是名義上的。實際上自然由農夫代耕,但是會來一點象征性的勞動。所以,詩歌說天子親自帶領農夫們播種百谷。接著——
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這里的駿,可有二種解釋:一是作“大”解。是今朱編讀本注釋;一是作“疾”解,是古代《鄭箋》的說法,今人高亨等人從之。我認為兩說均通,但我傾向于后一說。所謂“駿發”,即迅速開發。若說“大大地開發”,也未嘗不可。但在這里取其“迅速”之義,有一個“不悮農時”的緊迫感,似乎更妥一些。私,即指私田,即分給農夫種的自耕自收的部分土地。終,完全或盡的意思。這里的三十里,應作何解很重要,因而歧見也多。有的認為“天子指定三十里的荒地讓農夫們開辟成私田”(范氏《通史》);有的說“奴隸主命令一萬個農業奴隸要在三十里面積的土地上(未言明公私,也未分荒熟),從事辛勤的生產勞動”(劉大杰);還有高亨認為:“三十里,公田私田的面積方三十里,共九百方里,每方里九百畝,合計八十一萬畝,這是約數”。我基本上傾向于高說,但略有不同。所言“三十里”,即在方圓三十里之土地上,不分公私、不論荒熟,都要好好地經營與開發。因此,這二句可以這樣語譯:
趕快起土耕種你們的私田吧! 同時,要把方圓三十里的公私土地,統統都得經營好、開發好。
最后兩句說——
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亦,語氣詞;服,《鄭箋》:事也,從事之意。維,語助。耦,兩人各持一耜駢肩而耕,而非兩人共扶一犁并耕。這就是說,成王在最后號召大家勤奮耕作,并顯示當時從事耕種的規模很大,足足有兩萬人,都是一對對地各扶一犁并肩耕作。
詩中明明寫著:“十千”,是一萬,怎么變成了“兩萬”呢?
這里的關鍵在于“耦”的理解上?!多嵐{》:“耜廣五寸,二耜為耦?!?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朱熹《集傳》卻說;“耦,二人并耕也?!边@是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人各執一耜(即犁)同耕一尺寬的土地。因為兩耜(一耜寬五寸)合耕,耕出的地寬度恰為一尺(王力語)。這就很明白了:“耦”,是兩人各掌一犁合耕,不是兩人共執一犁并耕?!笆я睢?去掉當中的語助詞“維”),不就是“十千對”嗎?兩個“十千”還不是兩萬?現在,許多書如朱編“讀本”、高亨“今注”、劉大杰“文學史”和江蔭香的“譯注”(影印本)等等,都注“十千”為一萬,而無視“耦”字的存在。這兩句詩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場面,確實很廣大,采用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制”,而且是一群一群人“同田生產”的集體勞動。這些折射出當時曾是隸奴制社會的影子。這首詩確有巨大的歷史參考價值。
* * * *
這首詩作為文學作品,在藝術上可能沒有什么特色,但在其它方面卻不無研究價值。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主要是:
一、首先需要研究一下此詩之題旨何在?
古今學者對此詩之題旨,一直存在若干分歧:
最早的《毛詩序》云:“《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笔钦f天子春祭祈求老天保豐年的樂歌。后世學者往往附和,但也有許多異說。比如:
郭沫若認為:此詩是“成王親耕之前,昭假(招請)先公先王,史官們把此事做成頌歌來助祭”。即是說,它是一首并非祭天而是祀祖的祭祀詩。
高亨與此不同,說它是“周成王舉行親耕籍田之禮在宴會上所唱的樂歌,歌辭是告誡農奴。”建國前的一些注詩家,也有類似說法。如江蔭香認為:它與《臣工》一詩同樣,也是“周王告誡農官的詩”。
王力在自己編撰的《古代漢語》一書中,卻明確地指出:“這是周歌頌成王教民勤于農事的詩”。
如上數說,孰是孰非呢?
我看,還是以“高說”與“王說”為是。在前邊詩歌串講中,已表示了這個傾向:即這是一首天子親耕典禮上的樂歌,其內容不是祭天祀神,也非招請先公先王,而是周天子向自己屬下(包括農官和臣民)發布告諭,要他們不違農時,大搞墾植,發展生產。我認為,這樣比較符合詩作之本來面目,因為作品本身已提供了根據。比如:
一是,開首即贊嘆成王親率農夫播種百谷,顯然是指親耕籍田之事;
二是,全詩并無像《豐年》、《載芟》等其他祭祀詩那樣綴以“以洽百禮、降??捉浴钡惹笊褓n福之詞,而多為平實的祈使口吻的告誡語,確像教民勤于農事的天子“圣諭”。
三是,反映的主要內容,是當時大規模的奴隸生產勞動的實況。如果拋開古注舊說而從詩意詩情來看,它完全是一首記實性很強的農事詩。
二、那么,它的學術價值又在哪里呢?
詩幅雖只有八句,但卻有重大的史料內容與價值。其理由是:
第一,它反映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異常廣闊。你看,這里一下就容納“萬耦并耕”,幾萬人出動勞作,說明生產規模之大,若非隸奴制下的集體勞動,決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他們這種集體勞動,主要地為天子公田服務,同時,也為自己種著一定數量的私田份地。詩中所說的這種“公田代耕制”,實質上是一種勞役地租制。據此說明,當時社會經濟性質,主要的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奴隸主所有制。但從耕種者享有一定數量的私田經營,卻又反映了一個令人注意的重要跡象,即:當時社會經濟中很可能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封建制因素,或者說,正存在著孕育“新制萌芽”的胚胎。正因這個緣故,引來了若干史學家和經濟史家青睞,他們常常征引《詩經》這類詩的材料來對這一時期社會性質的研究。《噫嘻》、《載芟》、《良耜》等,都是常被光顧的重要詩篇。
第二,農夫,也稱農人、庶人、野人——即農業奴隸,是西周社會生產的主要擔當者。就以此詩來說,兩萬人要耕種方圓三十里計八十一萬畝土地,每對人(耦耕)平均要種上八十畝零五分??梢韵胍?,他們的勞役是十分沉重的,勞動生活是非常艱苦的。這也說明,他們對于“成康盛世”付出很多,貢獻極大。正如后來的“亞圣”孟軻所說:“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睆V大奴隸們的辛苦操勞,確實為西周前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詩歌也反映了西周社會的“重農思想”?!爸剞r”原是周民族先世創立的優良傳統,周族始祖姬棄(即后稷),就是堯、舜時代的農官,后奉為“五谷神”、“農神”后稷曾孫公劉自邰遷居豳地后,積極開拓田疇,劃分疆場,分配土地,并“取厲取鍛”改進農具,提高生產技術,還開始“徹田為糧”,以農為本立國。及至古公和文王繼續堅持與發揚這個“重農”國策,使周國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在成王時代,還堅持著“天子親耕籍田”制度,雖只是搞一點象征性的勞動,但也說明他們并沒有丟棄這個世代傳承的優良傳統。這在當時來說,當然是十分重要的。對后世來說,它對我國所以長期堅持“以農立國”,恐怕也有不小的影響吧!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陶潛·詠荊軻》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駱賓王·在獄詠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