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濂《游雪竇記》原文與賞析
李濂
余少閱宋大觀 《四明圖經》,慕雪竇之勝。嘉靖改元,夏五月既望,請戎奉川,公暇游焉。
奉川有江翁者,桂林守同年朝儀之父也,請治具遲于日嶺。余侵晨出郭,屏騶北走,仄徑逶迤,松橡蔽日, 行聞若泉澗溜磕之聲, 如千鯨萬鼉, 哄鳴劇和,耳目應接,無不泠然喜也。逾十里,始抵日嶺之麓,乃循磴而升。仆夫絙輿,層級盤云,視不可下。及嶺之巔,有亭翼然,榜曰“烏峰”者,日嶺之別名也。亭左壁,有元袁學士桷記。絕頂有巨石,亭亭屹立,圍數層,高百余尺,傴而頎,銳而肖髻,故土人呼為新婦巖,又曰夫人山,云禱禳輒應,建祠以祀之。 唐、 宋并有錫命。 國初
祀典, 毀之。 天順甲申,土人復其祠。祠后有二石,高肩夫人,圍倍之。罅夾長石如巨
, 罅上一石, 如擊
之狀。 余與江翁仰睇久之。下山西北行,二十里涉鄭家渡,石流齒齒沒馬腓。又行六七里,見樹杪云氣,皆渢渢濕白,萬峰行云,奄忽四合。從者曰:“雨至,盍避諸?”馳半里許,入白巖廟憩焉。頃雨歇,猶霡霂沾衣,乃緩轡吟行,茹奇而咽秀,啽哢飛走,皆成媚妍。將五十余里,有亭翠微,榜曰“雪竇山”。砠磴崎嶇,愈陟愈峻,乃攀藤而上,薜蘿蒙茸,莫可四望。歷數十盤,始至望官曲,遐矚下方,空闊無硋。凡官長至,寺僧于此望而迎之,故曰望官曲。山椒有御書亭。宋理宗夢游茲山,覺,詔職方氏圖天下名山以進,閱協厥夢,乃書“應夢名山”四巨字,賜寺石劖。又行數百武,度二石梁,始見寺僧,曰:“今春奇災,先朝賜諸經典,皆燼矣。”余聞之惻然。入山門,穿佛殿,越講堂方丈,層起岧峣,而方丈則據山之巔,榜曰“天開圖畫”。石樓敞豁,神宮仙居,萬壑煙云,聚獻目睫。前對萬年塔,如筆插幾案。乃命僧洞開牖扉,恣展遐眺。晡雨霏霏,諸峰環碧,余與翁對酌,載歌孫興公 《天臺賦》,及李白 《夢游天姥》 之章,塵祛思適,悠然忘歸,乃寢于禪床。
翌日饔,既步兩寮之宮,石踞花燃,種種佳勝。徐易巾履,出而游焉。群山繚迥,天坼城堵。厥寺四旁,平疇蕃茂,中起一石阜,廣弗盈畝,柟柏森蔚,海鶴巢之,名曰含珠林。西行數十武,曰錦鏡池,今湮為田。僧憮然曰:“昔寺盛時,池水潴,百芳周之,倒影如錦鏡。當時名僧輩出,應征召者踵至。邇忽涸,改池為田,故僧鮮奇,寺亦弗振。”又折北行,半里登飛雪亭,前峙千丈巖,巖半懸瀑布泉,飛簾倒垂,下瀉無地,瀧溜噴薄,川駛云翾。時皓炎,寒飚峭冽, 亟奭酒數爵, 復起而觀。 飛濤洶涌, 磅硠砅砰,雷霆震驚,弗聞人聲,如河決駟奔,虎旅億萬,鼓噪而前也。下灌長壑,哄怒徐殺,乃邐邐瀰瀰,作白虹北去。翁掖余臨巖俯眺,而口呿目瞪,莫能從己。又行十余里,曰妙高臺,亂石谽谺,虎豹攸穴。上故有藤龕,元高僧曰和庵主者,巢其中,雙虎馴伏。大德丁未,龕毀。余聞寺舊有偃蓋、晏坐、隱秀、云外、西麓諸亭庵,今并廢。所謂桃花坑、徐無崖、龍隱潭、丹霞洞之勝,故跡存而館榭亡矣。四顧頹廢,牛山增悲。日在崦嵫,乃下山,至溪口,與翁別。午飯凈明寺,趨北渡登舟還郡。
嗟乎! 佳哉,雪竇之為寺也。創于光啟,盛于咸平,表于淳祐,所謂丹丘、層城,夫何加焉! 余嘗游天下之名叢林矣,瑰異神秀若雪竇者,可多見哉!
雪竇山,在浙江省奉化縣西面六十公里的地方,離溪口鎮約三點五公里。為四明山東緣,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素以清幽雄奇著稱,有“四明
第一山”之譽。被視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的浙東名剎——雪竇寺,就在山頂臺地中。南宋理宗趙昀賜名為“應夢山”。
作者一開始先交代了游覽雪竇的季節和事因。時在五月十六,因素“慕雪竇之勝”,故而趁公差去奉川整理軍務之便往游。緊接著寫去雪竇的路上的景色。因赴江翁之約,從清晨出發,奔赴日嶺。出得城來,向北走山道,逶迤曲折,樹蔭遮蔽天日,一路行進,泉聲相伴,如千萬條鯨鱷爭鳴,轟然作聲。目力所及,聽覺所至,“無不泠然喜也”,一個“喜”字,極盡概括之能。約走了十多里山路,抵日嶺山腳,于是拾級而登嶺巔。山頂景色可寫者頗多,作者抓住“烏峰”亭旁的“新婦巖”,重點著墨。“新婦巖”又名夫人山,為座落于日嶺絕頂一亭亭屹立的巨石,高百余尺,傴僂而頎長,石頂銳而像挽著發髻,酷似婦女,故名。傳說石有靈驗,唐初即建有石嶺夫人祠,明初毀而復建。祠后又有二巨石,一如鰌魚,一如擊 。作者抓住三巨石寫景,突出了日嶺不同于常景的奇特之處。
從日嶺下山,過渡避雨。頂著毛毛細雨游山,真是別有興味,坐在馬上緩緩而行,吟詩作對,無比暢快,一路風光,盡收眼底。秀色可餐,鳥鳴嚶嚶,真可謂茹奇咽秀,處處媚妍。人行其中,忘卻倦意,走了五十多里,不知不覺到了向往已久的“雪竇山”。
雪竇山、雪竇寺是作者重點記游之處。雪竇山山道崎嶇,愈走愈陡,只能攀藤而上,很難觀賞景色。歷經幾十盤道,才到達望官曲。作者在解釋何為望官曲以后,抓住宋理宗“御書亭”,介紹這里的古跡。相傳當年宋理宗夢游一名山,醒后,詔臣下畫天下名山圖進獻,覽后,認定雪竇山協夢,隨即御筆親題“應夢名山”四個大字,賜寺刻石,留下了勝跡。
寫完山,又重點寫寺。進山門,登佛殿,越講堂,入方丈。方丈居所在山之巔,名為“天開圖畫”,石屋寬敞,如神仙洞府,果然名不虛傳。接著由內至外,寫憑扉遠眺。近處“前對萬年塔,如筆插幾案”,寫出了萬年塔尖聳云霄的氣勢。遠處“晡雨霏霏,諸峰環碧”,寫出了雪竇山雨天的特有景色。面對如此美景,飲酒賦詩,吟賞煙霞,正當其時而令人心醉。寫山重點寫典故勝跡,寫寺重點從眼前景色著墨,筆法雖有不同,而傳說的夢境與眼前的仙境,卻如出一轍,勢必令游者忘卻塵世之雜念,悠悠然樂而忘返,“寢于禪床”,以續游雪竇一夢,或一得李白夢游天姥之樂。
第二天記游,先以“石踞花燃,種種佳勝”一筆帶過漫步兩寮之樂趣,然后著重寫外出遠游的情景。作者按立足點的轉移寫景,步移景換,意至筆隨,從含珠林寫起,經錦鏡池、飛雪亭、千丈巖、妙高臺、桃花坑、徐無崖、龍隱潭、丹霞洞直至下山至溪口。一路行來,或繪景、或憶古、或議論、或抒情,縱筆自如,詳略得體。重點抓住含珠林、錦鏡池、千丈巖和妙高臺敘寫。其中突出雪竇山主要景點千丈巖和妙高臺,不惜筆墨,汩汩滔滔,行文流暢,引人入勝。
雪竇亭前臨的懸崖深谷即千丈巖,此為雪竇山一大奇觀。雪竇寺前有兩條小溪匯合后,從千丈巖頂瀉下,這就形成瀑布。瀉下時如飛簾倒掛,下傾無地,急流噴涌,如雪崩之勢,“雪竇山”也由此而得名。北宋王安石曾有詩描繪:“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作者描繪千丈巖瀑布時,則從視覺、聽覺、觸覺、神態等多方面、多角度觀察、感受,寫出其雄奇。眼前所見是“飛簾倒垂”、“瀧溜噴薄”、“川駛云翾”; 耳際只聞“磅硠砅砰,雷霆震驚”,如“虎旅億萬,鼓噪而前也”; 時值“皓炎”,而在瀑布邊,真感到“寒飚峭冽”; 面對如此懸崖,如此瀑流,觀者只能“口呿目瞪”而已。這一段描繪,或繪狀,或擬聲,或喻作萬馬千軍,或比為白虹飛馳,將“千丈素流”形容得維妙維肖。
雪竇寺前的妙高峰,在它的東側有個高臺地,前緣深谷懸崖,臺地上古松碧翠, 這就是妙高臺。作者只用“亂石谽, 虎豹攸穴”八個字描繪眼前景色,而著重寫了元代高僧和庵主者的馴虎傳說。確實,如此妙境,卻因世事變遷,以至“龕毀”、“亭廢”,眼前是“故跡存而館榭亡”,使游者不覺悲從中來。
游記最后以贊嘆作結,以“嗟乎! 佳哉”引發議論,抒發感情。《楚辭·遠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張衡《思玄賦》:“登閬風之層城兮,搆不死而為床”。那晝夜長明的海外仙境丹丘,那太帝所居的昆侖頂峰層城,與雪竇山寺相比,恐怕也不過如此吧! 結尾處,以如此“瑰異神秀”為天下名山叢林所不多見作結,贊美之意溢于言表。
盡管作者筆下的妙高臺有荒涼之感,但如今妙高臺已修葺一新,別有一番勝景。臺上不再亂石成堆,而是參天松柏,滿眼翠綠。站在臺上四望,群山起伏,可以遠眺東海,近看山前,而莫不使人耳目一新: 田野綠色成茵,溪流南北縱橫,鄉鎮漁村,新居幢幢; 潭水隱隱,石筍林立,瀑布三疊,水聲隆隆。……
作者記敘了數日來游覽雪竇山的情景,其間或以步當車,或緩轡漫游,或攀藤緣崖,或涉足溪流,興味無限,樂在其中。行文以游蹤為主線,步移景換,多角度觀察,抓住特點寫景。基本上按去雪竇路上、上雪竇山,游雪竇山寺三部分組織文章,以描寫雪竇自然景觀為主,而又將主要景點特色細加描寫。偶而夾幾處人文古跡的變遷興衰,或興懷吟賞,或感嘆頹敗,因景生情,融情于景,將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熔為一爐。對比生動,比喻形象,摹聲狀物,如在眼前。和煦處爽心悅目,奇險處,驚魂攝魄,自然行文,興會淋漓,觀后令人神往。
上一篇:李孝光《游雁蕩山雜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澄中《游青山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