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秋之季,黃庭堅抵達德州德平鎮(今山東省商河縣境內)監鎮任上。由于同僚中沒有志同道合者,他持別懷念自己少年時代的朋友黃幾復,第二年春,他寫下了這首著名詩作。
黃山谷跋此詩云:“幾復在廣州四會,予在德州德平鎮,皆海濱也”。密友二人雖都在海濱,卻一南一北,無由相會,所以詩人起首便說:“我居北海君南海”,一北一南,已使人有天各一方、渴慕相會之情,各綴一“海”字,則更使人有蒼海無涯、空闊渺遠之感。同時,熟悉歷史的人,都會自然地聯想起《左傳》中楚子問齊恒公的話來:“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從外在的形式上,“我居北海君南海”是反用之;從內涵來看,楚子與齊恒公“風馬牛不相及”不僅是地隔遼遠,而且是各有封疆、不應往來,山谷化用此詩,將親密無間的友人關系與歷史上的敵國關系相比,可說是,于幽默中見沉重、寓深慨于詼諧!
次句是從前句句意中自然生發而出的,互相思念而又不能相見,自然是只好“寄雁傳書”了。鴻雁傳遞書信的故事,經《漢書》蘇武事塑造而出,漸次成為華夏文化的一個內容,如杜甫名詩《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到了黃庭堅的時代,此典已然用濫,如果再沿用就真要“味同嚼蠟”了。然而,山谷畢竟是一代詩宗,他只在此四個熟字后輕輕地加上了“謝不能”三字,全句就立刻生機盎然、余香飄溢了。原來,中國不但有鴻雁傳書的故事,而且還有鴻雁只能飛到湖南衡陽的傳說。唐人王勃有名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宋人范仲淹亦云:“衡陽雁去無留意”。所以,詩人說他托鴻雁給遠在衡陽以南的友人捎書傳信,鴻雁卻以“不能”而謝絕了。從這第二句可以看出,黃庭堅運用典故,推陳出新,“化臭腐為神奇”,名不虛傳。
頷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當時就被詩人們評為“奇語”(見《王直方詩話》引張耒語)以后更一直被奉為千古絕唱。其實,這二句詩中的每一個詞語都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只是經過詩人巧妙的剪接組合,才使讀者產生豐富的想象,從而使這些用熟了的名詞成為美不可言的意象。詩人上句欲極寫當年相聚之樂,卻只拈出“一杯酒”三字,就能勾起友人多少美好回憶,更兼以“桃李”、“春風”四字映托,是在春風桃李下飲酒吟詩?還是說當年之情景美好如桃李春風?都盡可由讀者想象;同樣,詩人欲寫別后相思之深,也只是用“十年燈”三字就極傳神地道了出來:十年來,詩人夜夜挑燈不眠,思念著遠方的友人,更兼有“江湖夜雨”四字作背景,更平添幾分惆悵。“江湖”二字,使人看到詩人輾轉流泊、羈旅客鄉的身影,“夜雨”二字,則在詩人那靜謐的燈光下,流出了一聲“永恒的玻璃似的梵音”(梁宗岱語)。從上下二句之間的關系看,詩人選用對立的意象:“一”與“十”是少與多的對照,歡會何其短促,飄泊何其漫長!“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則是“樂景”與“哀景”的反襯,從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王夫之語)。黃庭堅論詩,推崇“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讀此一聯,可知其語不妄矣!
頷聯是寫黃幾復的為人:“持家但有四立壁”化用司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之典,寫友人的清正廉潔;“治病不蘄三折肱”,化用《左傳》記載的一句古語:“三折肱,知為良醫”,(意思是,一個人多次斷臂,自己也就成為好醫生了)寫友人治國救民之才干。此二句并非對友人的溢美之辭,這一點,我們應該結合前文所介紹的黃庭堅當時孤獨無友的心境加以理解。
尾聯是詩人對友人的遙想揣測,詩人想象當年的少年英豪,如今讀書已讀白了頭發,伴著那讀書聲,是猿猱的悲啼與瘴氣彌漫中溪水的聲響。詩人沒有說自己的思念,也沒有直接為友人發出懷才不遇的不平之鳴,然而,所有這些,都在這“隔溪猿哭瘴溪藤”的余音里,裊裊娜娜、飄蕩不已……
上一篇:李清照《如夢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翃《寒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