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許廷》原文賞析
北上同為客,南還不到家。三年留冀北,十月下長沙。
這是一首客中送別詩,全詩采用對句分寫之筆,通過對送、別雙方境遇的敘述,抒寫了作者送別時的情感活動,語言平淺而詩意簡妙,深得絕句創作三昧。
詩中的“冀北” 同題中的“都下”,專指清皇都北京。“同里”,猶言同鄉,指作者與陸實的故鄉蘇州。詩的首句交待作者與陸實的關系既是同鄉,亦復同道,且是同往京師求仕之伴。次句寫陸實將離京南下。第三句敘述別后詩人的行跡; 與友人在京三載為客之后,將繼續滯留在此。詩的最后一句,在別者行蹤上作結,“十月下長沙” 明確寫出別離時間和別者將去之處。詩的一、三句呼應,二、四句遙承,既使敘事聯貫,又顯出變化,深得斷續之妙。
論者謂許廷詩風綺麗工切, 然此詩卻一反作者平素風格, 寫得樸實無華,初讀似覺平淡無味,然細心推敲,便知話中有情,反復吟誦,漸漸感到此詩語意簡妙。詩的一、三句說作者三年前去京師求任,三年后仍將淹流京師,看不出絲毫情緒,但作者寫陸實在京三載后,“南還不到家”而“下長沙”,這兩句就隱隱透露出二人在仕途上“俱是不如人” 的悲憤。試想陸實之往長沙,如是謀得一官半職,則送別話中,必將寫其春風得意之狀,或將有詩人慶賀之意。古人有“衣錦還鄉”、“走馬上任”之說,陸實南還而不到家,說明其往長沙,亦不過依人籬下而已,那么在這三年中,二人在京師求仕失意的境遇也就顯見了。查為仁曾評許廷詩“善學少陵,一時傳誦”。說到杜甫,不難讓人想到其在京師求仕的辛酸之狀:“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幾句詩寫盡了杜甫失意京華的悲辛。這首送別詩之妙,確在“善學”杜詩,許廷沒有步步規矩于前人,優孟衣冠,他在敘述自己與杜甫相近的遭遇時,以簡筆映襯之法,以陸實的不得意,暗寫自己的失意,從陸實的遭遇中,傾述自己的悲憤辛酸。他用含蓄精簡之筆表達杜甫那種縱橫鋪張,直抒胸臆之情,其效果雖難與杜詩比肩,但與當時學杜詩者相比,其成功亦是顯見的。
絕句貴含蓄,要在二十字中表現自己與朋友“俱是不如人”的失意悲憤,以及“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惜之情,又要避免質實無味,實是難事。如果詩人絮絮叨叨地述說二人的遭遇、二人的別情,這樣一首小詩,是斷然容納不下這許多內容的。而絕句體裁不容許鋪張費辭,況且,表達這種失意之情的佳作原本不少,縱然費辭亦難討好,故許廷于此出之以簡妙之筆,含蓄為詩,意在詩外,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后之為絕句者,或許能從此詩創作中獲得些許經驗吧。
上一篇:古詩《查慎行·鄴下雜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重過齊天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