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王褒原是梁宮廷文人,西魏攻陷江陵后,他到長安,被留仕北朝,終身未能返回南方。這首詩就是他寫自己北渡黃河,因見秋天景色引起羈旅之悲和思鄉之情的,其中對北地風景的描寫以及自己的心理感覺十分深摯動人。
作者從南國來到荒寒的北地正值秋天,北地秋天比南方更為荒涼蕭瑟。黃河邊上,秋風吹佛著樹葉紛紛揚揚,飄落河中。睹物興思,詩人仿佛覺得這是江南故國的景色,油然想起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描寫洞庭湖畔清秋的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第二句詩中出現的常山,是漢代北部邊關名。代郡,是古代國名,戰國時趙滅代,置郡,屬漢代北部邊郡,相當于今河北蔚縣山西東北邊區一帶。亭障,泛指防御工事。這句是說渡過黃河,眼見亭障不絕,想起這些地方過去都是漢家天下,現在卻屬于異國,不禁悲從心來,感慨萬端。站在這些故國之地,聽見胡笳吹奏的異方之樂,想起了《隴頭歌》中的“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的詞句,更加肝腸摧絕,凄惻悲哀。
最后的“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兩句,把全詩的悲劇氣氛引向高潮。邊塞的黃昏暮色,本來就蒼涼雄渾,如今又逢詩人滿腔愁思,這一切就越發使人難以消受。詩人在惆悵中渡過黃河,向完全陌生的北地進發,不料又在山的曲折處迷了路。最后一句,實際上是象征之語,表達自己痛苦迷惘,惶惶不知所歸的心境。詩人入北后,雖然官位顯達,但常有思鄉之情,心靈處于依違矛盾之中。
這首詩以激楚悲涼的風格描寫了北部邊境的自然風光,并揉進羈旅之思,是北朝詩作中的佳篇。
上一篇:之問《渡漢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葉紹翁《游園不值》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