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周實·睹江北流民有感》原文賞析
江南塞北路茫茫,一聽嗷嗷一斷腸。無限哀鴻飛不盡,月明如水滿天霜。
“江北”即蘇北。1906年,作者家鄉蘇北一帶發生災荒,流民遍野。目睹此景,作者深表同情,作《睹江北流民有感》三首,真切地描繪了清朝黑暗統治下蘇北人民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的慘狀。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詩經·小雅·鴻雁》云:“鴻雁于飛,哀鳴嗷嗷。”以哀鳴的鴻雁來比喻受疾苦饑饉的人民。此后,在古典詩詞中常常稱災難流離之民為鴻雁或哀鴻。此詩借用《詩經》的典故,巧妙地將地上的流民與天空中的鴻雁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處處寫哀鴻,實乃處處寫流民。作者先用一個廣角鏡頭:“江南塞北路茫茫”,展示了流民背井離鄉、四處逃荒的全幅畫面,重點落在“路茫茫”三字上。“江南塞北”是如此之大,可這些流民的路到底在哪里呢?一片迷茫。如同天空中的鴻雁一般,不知要飛到何處去。第二句從聽覺上寫流民的悲慘。“嗷嗷”,鴻雁的哀鳴聲,用以比喻流民啼饑號寒的凄涼景象。如果說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是無聲的話,那么,第二句中的畫面就是有聲的了,這種 “嗷嗷” 的號叫乃是黑暗統治下人民發出的顫音,更增加了一分慘痛之情,以至于讓作者聽了這種聲音后產生 “斷腸”之感。前二句有 “睹”有 “感”,睹而后感,已將詩題點明。
后兩句仍抓住一個 “睹”字做文章,但重點放在天空,以天空寫地面,以哀鴻寫流民。“無限哀鴻飛不盡”是一個全景掃描。“飛不盡”,喻流民絡繹不絕。“無限”、“不盡”,兩個同義詞連用,表面寫天空中無數的哀鴻,實則突出了流民的眾多,與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互為補充,把成千上萬流民四處奔波、走投無路的悲慘境地表現得極為真切。“月明如水滿天霜”,寫鴻雁飛行時天空的自然景色,也暗喻著現實的凄涼。“月明如水”,寫月光瀉地如水,這是秋冬季節的特有景色。杜甫詩句有云: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杜工部草堂詩箋》四十《愁坐》) 可見“月明如水”頗帶涼意。鴻雁,在我國東北、內蒙東部均有繁殖,于長江流域或以南地區越冬,秋季自南遷徙,成群飛行。“月明如水” 的季節,正是鴻雁南飛的時候。作者以此來襯托流民的慘痛。“滿天霜”,化用唐代張繼《楓橋夜泊》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滿天霜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 (霜花在地而不在天),但它完全切合流民及詩人的感受: 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使他們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花。流民本來已無路可走,現在又給他們加上一層寒霜,更令人心顫了。因此,最后一句頗給人以回味的余地。
周實少有壯志,憂國憂民,“憂時甘替群生病”(《寄汪嘯叔》),“欲于世界造光明” (《中秋偕同人覽園小集賦此志慨》)。在詩歌創作上主張 “見人心”,“覘世變”,“因時立言”,即必須反映現實,應有真情實感。這首詩正是如此。作者用純白描的手法,不假任何雕飾,勾勒了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的感情也深深地滲透在畫面之中。絕句用字非常經濟,而這首詩卻用了 “茫茫”、“嗷嗷”兩個疊詞,加強了聲與色的描繪。第二句用“一……一……”的句式,強調了流民的悲號在作者心靈上引起的震動。同樣,這種加強了的聲色,也足以打動讀者的心扉。
上一篇:古詩《戚繼光·盤山絕頂》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劉光第·瞿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