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這首詩是王昌齡《從軍行》組詩中的第五首,寫邊軍征戰中的一次勝利,是一曲勝利的凱歌。
詩的首句從大處落筆,對戰場上的景象、氣候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廣闊無際的沙漠上,一陣陣狂風呼嘯而過,卷起的黃沙遮天蔽日,頓時,天地間變得暗淡無光。如果說首句是遠景的話,那么第二句則是具體而真切的近景,詩人之筆又引導讀者將視點投向漫天風沙中一支正奔出營門,準備去襲擊敵人的部隊?!凹t旗半卷出轅門”中的“紅旗半卷”,表現部隊唯恐被敵方發覺,隱蔽疾進的狀貌,點染出部隊奔襲敵人時所具有的緊張、警覺、整肅的內在心理氣氛?!稗@門”指兵營大門。古代行軍扎營時,以車環衛,出入處以兩車之轅相向豎起,對立如門,故稱轅門。有人認為,這首詩的前兩句是一種倒裝的形式,意謂征戰部隊的肅殺之氣而使風沙滾滾的大漠更染上一層慘淡的顏色。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對詩意的誤解。詩的前兩句并非是在描寫大張旗鼓公開出戰的部隊,也無意渲染部隊的聲威;相反,詩中無論是對部隊出擊時的惡劣氣候還是對“紅旗半卷”的姿態的描述,都意在表現這次軍事行動是一次出乎敵人意料之外的強襲。因而,詩人在詩的前兩句根本無意于渲染戰爭氣氛,而是力圖給人造成“靜悄悄”的感覺和印象。當詩人告訴我們一支剽悍的部隊正半卷紅旗,荷戈執戟,有如離弦之箭奔向敵人后,我們便禁不住在內心產生一種心理期待,關心著這支部隊的命運,期待著那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的出現。然而,正當人們緊盯住這一支部隊的時候,詩人卻仿佛是從天外飛來一筆:“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有此一筆,頓時使詩由靜轉動,在情節和感情上翻起波瀾,出人意料然而卻是在更大程度上回答并滿足了讀者的心理期待。句中的“洮河”,在今甘肅省西南部,詩中以此指敵我雙方交戰之地;“吐谷渾”(tuyuhun),本遼東鮮卑族,魏晉之際,其酋長吐谷渾率部西徙陰山,后子孫建國于洮水西南。唐貞觀九年,李靖率大軍擊吐谷渾,連戰破之。這首詩中以吐谷渾喻借敵方首領,詩中所寫的戰事不必泥解為哪一次戰爭。詩中要表現一次軍事大捷,但卻不從正面描述,而是借勝利消息傳到后續部隊時的場面寫出,將唐軍超奇的謀略,勢如破竹的氣勢,綽然有裕的兵力,以及喜訊傳來后將士們歡騰跳躍的情景,高昂的士氣都盡含其中,讀來格外有味。這種借重側面烘托的寫法,發揮了絕句詩的所長而避開了其所短,以少勝多,詞約而意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不能不嘆服王昌齡這位“七絕圣手”構思的巧妙和精當。
上一篇:薛道衡《人日思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