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
水流絕澗終日,草長深山暮春。
犬吠雞鳴幾處?條桑種杏何人?
這是詩人皇甫冉為了送他的朋友鄭二到茅山(在今江蘇句容縣東南)定居而作的一首六言絕句。
詩的頭兩句描寫茅山的自然環境。清澈的泉流在陡峭的山澗中整天地奔流;暮春時節,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各種野草在深山里自由地生長。這里的自然環境是生機勃勃、令人神往的。詩的后兩句設想友人到茅山后將會出現的生活圖景。“犬吠雞鳴幾處”句,化用陶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的詩意,展示出一派平靜、安閑的田園生活景象。“條桑”,語出《詩經·豳風·七月》的“蠶月條桑”,原指修剪桑枝、采集桑葉,這里借指從事種桑養蠶之事。“種杏”,用《神仙傳》所載三國時代吳國董奉的故事:“董奉居山不種田,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者使種杏五株,輕者一株。”后來人們常用“杏林春滿”等語稱頌醫家。因為茅山是道教傳說中的“第八洞天”,齊梁時代精通醫學的著名道士陶弘景曾在此山修道,所以詩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董奉這個神仙的故事。詩人的這位朋友鄭二大概也精通醫術,詩人借這個故事來寫他將在茅山行醫。詩人對他的友人的志向、情操應該是了解很深的吧,看來他是在借這首詩贊許鄭二熱愛山林田園生活的高潔情操,并且勉勵鄭二種桑養蠶、行醫濟眾,在茅山開創自己有意義的新生活。
唐人絕句中有六言絕句這一體,但作品不多。這首六言絕句在句法上、構思上都是別具一格的。從句法來看,前兩句用工整的對偶句,后兩句則連用兩個問句,句式顯得整齊而又不乏變化。從構思來看,詩人既不從“送”字上著眼,也不從友情上落筆,完全避開實境而去擬想虛境,獨獨對想象之中的茅山景物和鄭二到茅山后的生活景象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渲染。三、四句一問再問,從語氣上體察,似乎是假托一位不知情者帶著極大的好奇心在觀察鄭二在茅山的生活時驚異地發問,這就使詩意更顯得蘊藉含蓄、富有情致。整首詩都寫得淡雅樸素,但又是那樣的韻味雋永,詩人對于鄭二的贊許、勉勵之意,以及詩人自己對山林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不著一字而盡在不言之中。正是這種避實就虛的構思、隱而不露的情味,使這首小詩獲得了很大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皇甫冉《同諸公有懷絕句》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潮《采蓮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