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其二)
杜 甫①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②,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③,天下朋友皆膠漆④。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⑤。豈聞一絹直萬錢⑥,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⑦,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⑧,灑血江漢身衰疾。⊙【注釋】
①杜甫:見《后出塞五首》(其一)。
②班班:車隊整齊貌。一說車聲。
③云門:周代六樂舞之一。《舊唐書·音樂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門》、《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這里奏《云門》,表示太平盛世。
④膠漆:比喻情誼極深,親密無間。
⑤叔孫:即叔孫通,西漢時人,曾主持制定朝廷禮制。蕭何:西漢初宰相,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為“漢初三杰”之一。他主持制定了漢代法律。
⑥直:通“值”。
⑦耆(qí):年長者。
⑧周宣:西周的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一度使西周興盛,他統治時期被稱為“周宣中興”。
⊙【詩本事】
八年安史之亂,使得繁榮強盛的唐王朝從此衰敗了下去,杜甫寫的這首詩正好反應出了動亂前后的鮮明對比。
⊙【賞評】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前十二句為第一部分,屬于“憶昔”。開首之“憶昔開元全盛日”總起,引發回憶。接著分別從人口、糧食、交通出行、物資運送、農業生產、朝廷用人、人際關系、禮樂法律等諸方面描繪了開元盛世時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和樂的景象。這是大唐盛世時生動真實的寫照。
“豈聞”四句筆鋒一轉,盛景頓失,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慘不忍睹、破舊不堪的景象。物價飛漲,一匹絹竟然價值萬錢,原來的耕田現在成了血流之處,東都洛陽,昔日豪華奢侈的宮殿都已焚燒殆盡,供奉祖先神靈的宗廟成了狐兔的窩穴……這是動亂中的社會景象,也是詩人對安史之亂的血淚控訴。
最后六句為第三部分,抒寫自己的心情與愿望,也寫了自己年老體衰的現狀。“傷心”兩句寫不忍心詢問那些幸存的年長者和親朋故友,害怕再次聽到亂離的說法。這兩句極為真實而巧妙地寫出了人物此時既想詢問而又擔心聽到不幸之事的矛盾心理。“小臣”四句表達了詩人愿為朝廷出力的思想,并期望皇帝能夠像周宣王一樣重整江山。但最后一句回到現實,自己身在江漢地區,身體衰老,又患疾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為國流淚泣血。
人評杜詩“沉郁頓挫”,本詩可謂其中之代表。開首昔日的那盛世景象與動亂中的破敗情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詩中蘊含的情感又是喜與憂的交替,但實際上“憶昔”之喜,是為了反襯今日之憂。最后更歸結到了自身之悲。
⊙【詩評選輯】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引宋祁語:(杜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稱“詩史”。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引黃庭堅語:子美詩妙處在無意而意已至。
③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杜陵之詩,包括萬有,空諸倚傍,縱橫博大,千變萬化之中,卻極沉郁頓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橫絕古今,無與為敵也。
上一篇:李 益《度破訥沙二首(其二)》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陳子昂《感遇(其三十五)》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