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行香子》蘇軾
蘇軾
丹陽寄述古①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銷魂②。故人不見,舊曲重聞③。向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④。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云⑤。
注釋 ①述古: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②銷魂:指與朋友離別之后的哀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③“舊曲”句:熙寧六年蘇軾與陳述古同游西湖尋春時的吟詠,當時能夠入調歌唱,此時蘇軾又聽到了同一個曲調。④“繡羅衫”二句: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寇準)游陜府僧舍,各有留題。后復同游,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R公大笑?!雹蓦]:即“壟”,指孤山。
鑒賞 蘇軾一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交游之廣恐怕前無古人。耿直、率真的個性,使得在他的眼中每個人都顯得可親可愛,所以他的朋友中有道德崇高的長者,也有奸邪小人。但是無論對誰,蘇軾一直秉持著自己真誠的心,這種脾氣到他的晚年尤其明顯,他曾對弟弟蘇轍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庇腥绱酥嗟呐笥?,自然少不了互相之間的唱酬,而這首作于熙寧七年(1074)通判杭州任上的小詞,便是其中情真意切者的代表。
陳襄是蘇軾的上司兼朋友,蘇軾任杭州通判的次年(熙寧五年)陳襄便擔任了杭州太守。兩人官職上一正一副(在品級上,陳襄比蘇軾高很多),但私下里卻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兩人有一起修復錢塘六井的公務合作,也有攜手同游西湖的親密交情。在生活上,作為長輩和上級的陳述古,也曾給予蘇軾很多照顧。蘇軾熙寧六年曾作《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尋春》一詩,可以看出太守對他的關心。這次城外尋春之行也就是本詞中蘇軾一直念念不忘的場景,陳襄的和詩有“暗驚梅萼萬枝新”之句,可以跟這首詞的第二句“梅雪飄裙”呼應。不過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是在去常州、潤州等地賑饑的途中,這次公出似乎比他自己想象的要麻煩,也耽誤了不少時間,到了熙寧七年三月才回來,其間蘇軾又寫了《卜算子》(蜀客到江南)一詞,與本詞一起來讀,就能夠明白兩人之間友情的深厚。
金陵八景圖之石城瑞雪 【明】 郭存仁 南京博物院藏
這首詞主要使用了把舊日的場景與眼前孤獨的處境穿插對比的寫法,觸目興懷,抒寫自己對友人的相思之情。全詞情真意切,詩意盎然,含蓄蘊藉,不僅表現了對西湖自然景物的熱愛,而且流露出作者對友情的珍視。本詞同時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全詞的結構比較簡單,但是也不乏細致之處。上闋懷舊是實寫,先回憶了當年同游江村的美好情景,由一句哀嘆過渡,回到“故人不見,舊曲重聞”的現實。緊接著,用三個杭州典型的風景寫自己的思念,一個“向”字描繪出作者引領遙望,歸心似箭的心情。下闋思人是虛寫,雖然“尋常”兩句也是兩人一同游玩唱酬的真實回憶,但是要結合“繡羅衫”兩句的典故(見本詞注釋④)才能真切領會它們的含義,這是一種不以富貴貧賤相棄的真誠友情。蘇軾生性詼諧,這里也有一種調侃的味道,這種調侃卻更能體現與頂頭上司陳述古的親密之情。“別來”兩句也是虛寫,作者仿佛感覺到有人在思念他,卻說“知是何人”,最末三句再將之點破?!昂性隆薄敖吜薄半]頭云”呼應上闋的“望湖樓”“孤山寺”“涌金門”,是作者想象自己引領回望所看到的景色,也是以杭州特有的景色來指代所思念(思念他)的那個人。
蘇軾在杭州任通判三年左右,其間和陳襄共事達兩年之久。熙寧七年七月,陳襄調離杭州赴南都,蘇軾又寫了《菩薩蠻》(娟娟缺月西南落)、《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菩薩蠻》(秋風湖上蕭蕭雨),《清平樂》(清淮濁汴)、《南鄉子》(回首亂山橫)等詞,以及大量的詩文送別,足見兩人的情誼。(姚蘇杰)
集評 明·卓人月:“前后三句結語自然?!?《古今詞統》卷一○)
鏈接 蘇軾的古文理論和文章創作。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詞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古文上的成就也突出,他的古文理論,在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蘇軾主張作文必須“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蘇軾《鳧繹先生文集序》)。同時,他又非常重視文采、技巧,倡言辭達,他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曾這樣說道:“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 是之謂辭達?!彼?,他尤其贊賞這樣的文章,即他在《與謝民師推官書》中所說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边@樣的觀點,蘇軾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他在《論文》中又專門以自己的作文體會來論述道:“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碧K軾自己的散文創作確也能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文思如“萬斛泉源”,故而他的文章能集中體現出“隨物賦形”的特點。
上一篇:《兩宋詞·張先·行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行香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