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沈佺期·獨不見》鑒賞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獨不見》乃六朝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七十五收入《雜曲歌辭》時,就用此名。但其他一些詩集卻用《古意》(如《歷代詩選》)或《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如《唐詩選》)為題。喬知之,于武后時為右補闕(掌諷諫之官),后被武承嗣殺害。
沈佺期的《獨不見》,也同楊炯的《從軍行》一樣,是借古題來寫新辭——離愁別恨的。據(jù)《樂府題解》云:“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其實,這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詩。
首聯(lián):以海燕雙棲起興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盧家少婦,古代少婦的代稱。語出蕭衍詩《河中之水歌》,其中有云: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在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女字阿候。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
由此詩可知,所說郁金堂,是指堂中燃有郁金香,并非“以郁金香浸酒和坭涂壁的堂屋”。海燕,燕之一種,又名“越燕”,產(chǎn)于南方海濱古百越之地而得名。玳瑁梁,對此有三說:①“以玳瑁為飾的屋梁”;②“涂飾成玳瑁色的瓦梁;③“形容屋梁裝飾華麗”。應以第二說為是。玳瑁,似龜?shù)暮I鷦游铩F浼S黑相間,半透明,極美,可作裝飾品和眼鏡架等。
這兩句可譯為:
在一座年輕少婦居住的很講究的屋堂里,南來的海燕成雙配對地筑巢棲息在涂有玳瑁色澤的屋梁上。
這是用“海燕雙棲”同“少婦獨居”作對照,興起下文離情別緒的描寫。但是,僅此兩句還不足以渲染離愁之深,因此:
頷聯(lián):再從時令說到久別長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九月寒砧,古歷九月,正是晚秋季節(jié)。“砧”(zhān真),是唐代婦女搗衣用的墊石。唐代兵制規(guī)定,出征的戰(zhàn)士要自備武器和衣物。每到秋冬換季時,唐代婦女要向邊地征戍的戰(zhàn)士制寄寒衣。在縫制之前要將衣料加以搗練,以便縫紉。催木葉,是說急切的搗衣聲似乎催得樹葉也紛紛下落。遼陽,當時的東北邊防要塞。
這是說——
每縫深秋砧聲不斷響起的時候,總是思念著久駐北方遼陽邊地的親人。
詩人就是這樣地從時間(節(jié)令、十年)到空間(從京城到邊地)進一層地渲染了“離愁”。然而,這還不夠深切地表達詩情,于是,又有了下聯(lián)的描寫:
頸聯(lián):早斷音訊,倍感夜長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白狼河,又稱大凌河,在今遼寧省南部,流經(jīng)錦州入海。丹鳳城,此指京都長安。據(jù)《列仙傳》載:秦穆公女兒弄玉,善吹簫,引來鳳凰飛降秦都咸陽城,故以“丹鳳”為城名。后世人們稱京城為“鳳城”。城南,唐都建筑布局是:宮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這兩句是說:
久戍白狼河邊的丈夫早斷了音訊,住在長安城南的妻子秋夜思念不已,倍感夜長。
以上三聯(lián),詩人從“海燕雙棲”寫到“九月寒砧”,又寫到“音書斷”、“秋夜長”,不著一個“愁”字,但是,“愁怨”自現(xiàn),直至尾聯(lián),才最后點出一個“愁”來。你看:
尾聯(lián):明說“愁”,暗示“恨”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誰為,倒文,即“為誰”。更教,更,還、猶;教,平聲,使,叫。流黃,注家說法不一,至少有四說,①“黃紫相向的絲織品,此指帷帳”;②“雜色的絲絹。此指所搗之衣”;③“黃紫間色的絹。此指少婦搗的衣服或指室內(nèi)的帷帳或機中織殘的絹匹”;④指織物的雜色。并引《古樂府·相逢行》云:“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我認為,這是指黃色的絲絹制成的寒衣。
最后兩句是點題之辭,是說:
無人能夠了解我這個苦命女子,獨處含愁,連夜趕制的黃絹寒衣,也無處寄送,是誰教你這個明月來相照呢?!
這就是說,在寒氣逼人的深秋月夜,思婦對月興嘆,并流露了自己的怨恨之情。這樣,就更能襯托出思婦極端孤寂的心境,離情別緒的氣氛更為濃烈了。
* * * *
沈佺期這首《獨不見》給人的深刻印象是:
一、詩篇的題旨,三個字:離—愁—恨
詩人一層深一層地描寫,讓人明白無誤地看到詩歌的主旨是;離—愁—恨,并最后落腳為“恨”。
為了突出這個題旨,詩人調(diào)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為其服務。比如:比興(首二句)、點化(頭一句)、側(cè)面烘托(第三句、六句),正面直寫(四、五二句)和化實為虛(尾聯(lián)),以及明點和暗示(七、八兩句)等等,采用了層層逼進的方式,把一個征夫之婦,從春到秋的愁思,思婦對丈夫的深情厚意,充分地表達了出來,令人感到深沉纏綿,委婉動人,攝你魂魄。這同楊炯的風格不同,顯出沈佺期自己的風格。
它不僅使人為其委婉纏綿的情思所動而引起共鳴,而且,讓你沿著詩歌發(fā)展的線索,看到少婦是怎樣因離而愁,因久思不釋而愁,又因苦愁難遣而積恨。詩人通過極寫其愁,而自然地揭示了離、愁、恨三者的內(nèi)在關系,即:“愁”,是中心,而“離”是根子,“恨”則是結(jié)果。這樣,就自覺不自覺地揭露與控訴了封建徭役制度的罪惡。因此,這是一首頗具思想價值的佳作。對于這一點,不能因作者是常寫“應詔詩”的宮廷詩人而予以否定。
二、詩體上的貢獻
這首詩不但在思想上有可取之處,更重要的是在詩體發(fā)展上的重要貢獻。大家知道,唐代律詩發(fā)展到沈、宋手里,才最后完成其體制的創(chuàng)立。沈詩那種辭意精湛,形式完整的七律,更是成熟的標志。而這首題為樂府,實則七律的《獨不見》,即是沈詩現(xiàn)存十六首七律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首。它也是初唐詩壇上較早出現(xiàn)的合格的七言律詩。因為,七律不僅在齊梁時代沒有產(chǎn)生,就在唐初當時詩人中,也很少有人去寫它。比他略早的“四杰”,也只長于五言律和歌行體,他們中對于七律,幾乎沒有去碰過;楊炯連一首七言詩也沒有留下來。所以,從詩律史角度看,這首詩的歷史價值就更大了。
歷代詩論者,一般都認為這首《獨不見》,不僅是沈詩中的最主要代表作,而且在整個唐詩中也不失為一首佳作。它在形象塑造、音律運用和詩之構(gòu)思等方面,不但比六朝那些靡麗之作,就是比當時統(tǒng)治詩壇的“上官體”等宮廷詩,都是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的。在這里,讓我們著重剖析一下這首詩的格律構(gòu)造。
律詩有三個主要構(gòu)成要素,即:
第一、聲律要素
在聲律上,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所以,七律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律平仄格式的每句前頭增加一個字聲相反的節(jié)拍。如這首《獨不見》的平仄格式是“平起平收式”,它是在五律“仄起平收式”的基礎上擴展起來的。圖示如下——
如以上圖來檢驗沈詩的合律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全詩中除兩個字(即第六句第五字“秋”應仄用平和第七句第五字“獨”,應平用仄)之外,其余都合乎格律。其中的十、征、河、丹、誰、更、明等七個字聲,是可平可仄的,因此,也算合格。如果按俗約“一、三、五不論”的說法,則第五字也屬于可平可仄,那么,全詩就沒有一字不合律的了。
至于,為什么有些字聲“可平可仄”呢?
因為這些字的所處位置,都屬于“非節(jié)奏點”,可以隨便一點。至于節(jié)奏點上的字聲,其要求務必嚴格。一般說,二字組節(jié)拍,節(jié)奏點落在第二字上,因此七言律詩的每句的二、四、六是三個節(jié)奏點,故不可變更。所以,舊時詩界有個口訣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有道理的,但有人研究認為,這個說法并不很確切。因為一、三“不論”得出的是十二種常用句式,其中有兩句是孤平句,一般不宜使用;至于“五”,有時可以“不論”,有時務必“論”。“五不論”得出的句子,有的是拗句,有的是病句。
什么叫“節(jié)奏”?
節(jié)奏,是宇宙中自然現(xiàn)象的一個基本法則。比如,寒署往來,晝夜交替,新陳代謝,雌雄匹偶,風波起伏,山川交錯,數(shù)量消長,以及哲理上的正反對稱,歷史上的興亡隆替等等。根據(jù)聲學原理,節(jié)奏的定義是:聲音大致相等的時間段落里所發(fā)生的起伏。讓聲音產(chǎn)生節(jié)奏,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把時間的“延直線”,分成若干“斷續(xù)線”,以造成段落起伏。因為有段落才有起伏,有起伏才生節(jié)奏。也就是說,節(jié)奏的產(chǎn)生,是由于同、異相承續(xù)、相錯綜和相呼應的結(jié)果。
這種節(jié)奏,可在聲音的長短、高低、輕重中出現(xiàn),現(xiàn)以線形圖示之——
<
img width="399" height="168" src="../../skin/scpic//CRFDPIC/R200806001/R200806001.0455.1[1c22be34015f].png"/>
第二、音韻要素
用韻,原是我國漢語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法,在詩詞曲中更是必要的組成成分。押韻在藝術上的效果,是造成一種周期性的循環(huán),使句子節(jié)奏和音韻的回歸,令人感到舒暢圓滿,悅耳動聽。
沈詩《獨不見》在韻律上,是采取了首句入韻、隔行押腳韻的方式。全詩用了“香”、“梁”、“陽”、“長”、“黃”五個韻字,其韻部均為下平聲的“陽韻”。
第三、語法要素
這里涉及幾個方面,即句子結(jié)構(gòu),要求兩兩相對;語詞結(jié)構(gòu),要求成雙成對。也就是說,律詩中間兩聯(lián)務必對仗。它的基本要求是:由兩句組成對句;兩句中字數(shù)相等;兩句相應的字詞,詞性相同;還有詞語組成方式相同;兩句相應的內(nèi)容,大體相當?shù)取?br>
這首詩的中間兩聯(lián)是對仗的,而且相當工整。如頷聯(lián)的“九月”對“十年”,是時間名詞對時間名詞;“催”對“憶”,是動詞對動詞;“木葉”對“遼陽”是名詞相對;至于“寒砧”對“征戍”,是偏正詞組相對。又如頸聯(lián)的對仗則更為精細:“白狼河”對“丹鳳城”,首先是地理類的地名相對。其中的“白狼”與“丹鳳”,還包含著顏色、動物的形容詞和名詞等詞性的相對;“北”對“南”,是方位詞對方位詞;“音書斷”對“秋夜長”是主謂詞組相對,其中“音書”與“秋夜”又是名詞對名詞,“斷”與“長”是動詞對動詞。“長”原是形容詞,這里含有“延長”之意,是說秋夜漫漫等不及天明,好像夜在不斷地伸長一般。因此,它就含有動詞因素。
從以上的剖析,說明此詩確實符合七律的規(guī)范。因此,它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首七言近體詩了。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高適(shì適)·燕歌行并序》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朓·玉階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