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顧敻·河傳》顧 夐
顧 夐
棹舉。舟去①。波光渺渺,不知何處。岸花汀草共依依②。雨微。鷓鴣相逐飛③。天涯離恨江聲咽。啼猿切④。此意向誰說。艤蘭橈⑤。獨無憀⑥。魂銷。小爐香欲焦。
注釋 ①棹:船槳。②汀草:水岸邊的綠草。③鷓鴣:飛禽,通常雙飛,古代詩詞中常擬其叫聲為“行不得也哥哥”。④猿啼切:哀猿的啼叫令人心酸悲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⑤艤:小舟靠岸。蘭橈(ráo):裝飾華美的船槳,此處指船。⑥無憀(liáo):了無心緒、黯然神傷的樣子。
鑒賞 這是一首聲情并茂,情景交融,極富抒情意味的愛情詞。桂棹擊水而起,小舟箭般離去,漂搖在波光粼粼而又渺遠無邊的水域,不知道前程何處? 岸邊花開,汀畔草綠,在細雨的潤飾下依依相伴,鷓鴣成雙相逐,飛向遠方。天涯相隔,離愁別恨熬煎人腸,江中水聲低沉幽咽,岸上猿啼凄切,這種愁情該向誰人訴說呢?蘭橈即是小舟,倚臥舟中,獨自寂寞無聊,悲傷感懷,恍惚中靈魂銷損。時間流逝,此時舟中的小爐燃香將成燼。
細細品味這詞,可以見出顧太尉用字精到。起筆四字“棹舉,舟去”,清陳廷焯《云韶集》卷一就贊這是“好起筆”。他在《詞則·別調集》卷一又說:“起四語,一步緊一步,沖口而出,絕不費力。”音節短促,很有速度感,可見出蘭橈輕敏的特點。“天涯離恨江聲咽,啼猿切”句,“咽”“切”都是入聲字,音戛然止息而凄苦之意急切難咽。陳廷焯言此十字“筆力精健”(《云韶集》)。從“棹舉”到“逐飛”,就意蘊上看絕類孫光憲的“兩槳不知消息,遠汀時起鸂鶒”(《河瀆神》(汾火碧依依))。 同樣的融情于景色,同樣的自然,且是動態的自然。清況周頤說:“兩家并饒簡勁之趣;顧尤毫不著力,自然清遠。”(《餐櫻廡詞話》)
武夷放棹圖【元】方從義
故宮博物院藏
這首詞中有兩處疑問,抑或說是兩處無奈,一是對于將要去的遠方“不知何處”,一是對于自身的離恨不知“向誰說”。一是對于未來迷茫的焦慮,一是對于過去離別的痛心。有聲音可以聆聽,然而是那無生命的江水嗚咽,和那隱藏在青山里樹叢中的野猿哀鳴,無可與言,聽了,徒然更增加一重凄苦,愈發感受到自身流落江湖,與故人天涯相忘的悲傷。路窮了,回憶又是痛苦的,當下暫且在這蘭舟中什么也不做,就這樣無聊地待著,看似由內心激動兩次發問,轉向暫時的平靜,然而爐內的香將要盡,香盡后還是面臨選擇,舟中人又當如何呢? 焦的怕不只是爐中的香,當是“愁心心字兩俱焦”(元趙可《浣溪沙》(火冷熏爐香漸消))吧。顧太尉這里沒有交代,這也是其中的妙處。
明湯顯祖對這首詞總體評價很高,其評《花間詞》卷三:“凡屬《河傳》題,高華秀美,良不易得。此三調者,真絕唱也。”湯臨川所說的高華秀美的格調從詞中景色可以品出,高華者,不外乎水域渺遠,空中有鷓鴣飛逐。秀美則從雨微、花草依依中看出。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高華秀美還是為了反襯舟中人的低迷與惆悵。(周游)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珣·河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孫洙·河滿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