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炎·壺中天》張 炎
張 炎
夜渡古黃河,與沈堯道、曾子敬同賦。
揚舲萬里①,笑當年底事,中分南北②。須信平生無夢到,卻向而今游歷。老柳官河③,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野人驚問④,泛槎何處狂客⑤。迎面落葉蕭蕭,水流沙共遠,都無行跡。衰草凄迷秋更綠,惟有閑鷗獨立。浪挾天浮,山邀云去,銀浦橫空碧⑥。扣舷歌斷,海蟾飛上孤白⑦。
注釋 ①揚舲:放船。舲,有窗的小船。②中分南北:黃河是南北的疆界,曾是宋與金、金與蒙古對峙的防線。③官河:朝廷掌管的河道。④野人:村民、農夫。⑤“泛槎”句:據晉張華《博物志》載,傳說天河與海相通,有居海渚者,承浮槎至天河,見一丈人牽牛飲河,驚問其從何而來。后世以乘槎喻求取功名。槎,木筏子。⑥銀浦:銀河。⑦海蟾:傳說月中有蟾蜍,此處代指月。孤白:指月在夜空的景象。
鑒賞 當年庾信北遷,吸納北方文學的勁健之氣,開拓了詩歌的內容和審美意境。張炎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離開綺麗的江南而北游大都,北方的風物也為他的詞作帶來一番別樣風景。這首《壺中天》,就是一首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開篇就是這樣的放達與開闊:乘船渡過雄渾蒼茫的萬里黃河,不由得心思激越,歷史與時事紛然交至。“當年底事”“中分南北”,是說魏文帝當年臨長江而嘆“天所以隔南北也”(《文選》郭璞《江賦》李善注引《吳錄》)。在這首詞寫作的時代,“南”與“北”已遠遠超越了地理方位上的含義,它們是積蓄已久的、令人觸目驚心、神經刺痛的政治暗語。北宋與金,南宋與金及蒙古,曾是延續數百年的對峙局面。積貧積弱的有宋一朝,最終連這中分南北的對峙局面也難支撐,而終于消亡了。它的遺民如今北上,去往新朝的都城,一個“笑”字,隱含著多少辛酸悲涼。這樣的開篇拓展了詞境,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予人一種遼遠之感,并具有情感上的深沉。縱觀張炎的詞作,大都有一個精致的開頭,此篇一反精雕細琢的積習,確是別具手眼。
這種新鮮感,緣自作者首先有最深的體會。“平生無夢到”的景象,卻“而今游歷”。作者所見,與先前“接葉巢鶯、平波卷絮”(《高陽臺》)的江南完全相異:老柳、官河、古道、斜陽,這些景象是粗獷樸礪的;風定波直,更可見黃河水勢的兇猛。這一切都遠離了作者看慣、寫慣的柔美與溫和,我們能夠想象他的驚心和情懷激蕩。“野人驚問”兩句,引入神話傳說,“泛槎”的典故,在有意無意之間,貼合了作者北上的行為。關于作者的這次北游,有人說是無奈應召,為元朝的皇后寫經;也有人說是作者想要在新朝謀求一份出路。無論怎樣,作者以“泛槎狂客”自稱,有無限的人事滄桑之感寓于其中,并非閑筆信至。
越溪采薪圖 【清】 鄭蚊 浙江省博物館藏
換頭三句寫泛槎所見之景,意境渾融,有盛唐詩的風氣。杜甫詩中也曾寫到這樣的壯景——“無邊落木蕭蕭下”,那是遠觀的江邊秋色;此詞卻是乘船行于水上,兩岸落葉蕭蕭,正是“迎面”而來,人融于景,我們可以想象此刻的況味,定有如夢如幻的蕭疏之感,更兼以“水流沙共遠,都無行跡”的空闊,令人玩味不盡。這三句所營造的詞境極美,用筆又沉著,足可反駁周濟“積谷作米,把纜放船,無開闊手段”之譏(《介存齋論詞雜著》)。
下片純粹寫景。“衰草凄迷秋更綠”,仍是蕭瑟空闊之景,而一句“惟有閑鷗獨立”,便突兀而出,這獨立的閑鷗引起了作者怎樣的感觸呢?就像“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抒懷》)是杜甫的傷懷與自我疏解,這北國渺茫的秋色中,一只閑鷗的“獨立”,讓詞人對照自身,心中況味雜陳,似有千言萬語,而又終于無語。下片無一字抒情,卻正是字字含情。又如“浪挾”三句,振起超拔的情懷,寫高遠之景,那夸張的筆法,讓人不知是幻是真。浪“挾”天的豪氣,輔之以山“邀”云的雅致,直到“銀浦橫空碧”的清絕,寫得豪而不粗,有別于后期辛派詞人的所謂“豪放”。這正如貴介公子即使醉后發狂,仍不失其風度。江南詞人的錦心繡口,與北地壯奇的風光相融,產生了如此美妙的詞句。歇拍更妙——“扣弦歌斷,海蟾飛上孤白。”豪放的情懷并非一覽無遺,而是收束得舒緩有致,且不至于低落。相反,這光景似乎遠離了人間,引人進入一番莫可名狀的奇境。這豪邁的、清朗的水上月夜情懷,這樣的煞尾,令人不由地想到張孝祥的《念奴嬌》:“扣弦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而那首詞中一句“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似乎也恰可以借來形容這首詞所帶給我們的這一種難以言說、體味不盡的美妙。(劉清瀅)
集評 清·陳廷焯:“豪情壯采,如太原公子裼裘而來。”(《詞則·大雅集》卷四)
俞陛云:“此為集中杰作,豪氣橫溢,可與放翁、稼軒爭席。寫渡河風景逼真,起句有南渡時神州分裂之感……下闋雖寫景,而‘衰草’‘閑鷗’句兼以書感,名句足敵白石。”(《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張炎《詞源》論詞。張炎在《詞源》的下卷中主要論述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創作。在張炎的認識中,詞必須追求“意趣高遠”“雅正”“清空”,好的詞作必須要做到文辭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只有二者結合得當,才算是上乘之作。正如他在《詞源·雜論》中所說:“音律所當參究,詞章先宜精思。俟語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譜,二者得兼,則可造極玄之域。”
上一篇:《兩宋詞·賀鑄·卷春空》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將進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