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擾倦行役,相逢陳蔡間。如何百年內1,不見一人閑。對酒惜馀景,問程愁亂山。秋風萬里道2,又出穆陵關3。
【校記】
1.如何,《全唐詩》一作“何為”。
2.道,《全唐詩》一作“至”。
3.出,《全唐詩》一作“度”。
【箋釋】
[汝南] 即蔡州。《通典》卷一七七“汝南郡”:“今荊河州,今理汝陽縣。春秋時沈、蔡二國之地,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高帝置汝南郡,后漢因之。魏晉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荊河州,以為重鎮。后魏置荊河州,東魏置行臺,后周置總管府,后改曰舒州,尋復曰荊河州,其后改洛州為荊河州,以此為溱州,尋改曰蔡州,后置汝南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汝南郡。大唐為荊河州,或為汝南郡。”董校書,不詳。詩題,《全唐詩》卷二七三作“別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書”,又作“別董校書”。《文苑英華》卷二一八作“汝南逢董校書”,《又玄集》卷上作“過陳州”。
[擾擾] 紛亂貌;煩亂貌。《國語·晉語六》:“唯有諸侯,故擾擾焉。凡諸侯,難之本也。”何遜《贈諸舊游》:“擾擾從役倦,屑屑身事微。”
[陳蔡] 《論語·先進》:“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陳,媯姓。西周初年封置。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春秋末年為楚所滅。蔡,周武王弟叔度所封之國。初都上蔡,后遷新蔡。為楚所滅。魏曹植《豫章行》:“不見魯孔子,窮困陳蔡間。”即唐之陳州、蔡州地。《元和郡縣圖志》卷八“陳州”:“《禹貢》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媯滿于陳,春秋時楚滅之。秦滅楚,屬潁川郡,漢高帝分潁川,置淮陽國,后漢章帝改為陳國,獻帝末陳王寵為袁紹所殺,國除,為陳郡。曹魏復為陳國,以東阿王植為陳王。植子志徙封濟北,又為陳郡。晉、宋因之。東魏孝靜帝以淮南內附,置北揚州,理項城,乃于項城僑立北丹陽郡及棱陵縣。高齊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為陳州,隋開皇二年改為沈州,大業二年廢沈州入陳州,三年改為淮陽郡。武德元年復為陳州。”蔡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九“蔡州”:“今為蔡州節度使理所。古豫州之域。春秋時蔡、江、黃、道、柏、胡、蓼、沈、頓、項、息、房、呂十三國之地,七國時屬魏。秦兼天下,為三川、河東、南陽、颕川、碭、泗水、薛七郡之地。漢立汝南郡,領二十七縣,理平輿。宋元嘉中,后魏太武帝率兵圍汝南,郡守陳憲守拒四十余日,魏人積尸與城齊,不拔而退。宋文帝又于懸瓠城置司州,其后太武帝收河南地,獻文帝改司州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為舒州,隋文帝改為豫州,移入懸瓠城,今理是也。仁壽四年,改為溱州,大業二年,改蔡州,三年罷州為汝南郡。武德四年,復置豫州,寶應元年,以避代宗廟諱,復改為蔡州。”
[穆陵關]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黃州麻城縣”:“穆陵關,西至白沙關八十里,在縣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
【輯評】
《葚原詩說》卷一:句法最忌直率,直率則淺薄而少深婉之致。戴叔倫之“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不若趙嘏“星星一鏡發,草草百年身”。
《十二石山齋詩話》卷二:人生無論富貴貧賤,皆苦為形役,徐靈胎有句云:“一生那有真閑日,百歲仍多未了緣。”即是唐人“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之意。
上一篇:《相思曲》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曉聞長樂鐘聲》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