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樹是耐寒的樹木,它枝葉繁茂,經冬不凋,生命力頑強。人們常以它來譬喻志操的堅貞、品德的崇高。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案邩瞬晃费┧??!?鄭獬《松》)“森森直干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王安石《古松》)等皆是。杜荀鶴的這首詩則另具慧眼,不是具體描繪松樹的形神狀貌,描繪它的高大凌云,它的頂風抗雪,而是著眼于那貌不驚人的小松,通過對其成長過程的描寫,既慨嘆了世俗之人的眼光短淺,又贊美了小松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并將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內,從而予人以深刻的啟示。
首句“自小刺頭深草里”,寫剛出土的小松。小松雖從地底冒出了其尖細的軀干,然而卻處在周圍深草的包圍之中,因此沒人能發現它。盡管如此,它卻正開始顯示出其頑強的生命力,“刺頭”就是它倔強的形象展示,生命雖剛開始,它卻不甘示弱,一個勁地住上沖刺。所以次句描寫它:“而今漸覺出蓬蒿”。這是小松不斷沖刺的結果。“漸”寫出了其瞬息不停的伸展過程。它漸長漸高,終于獨出蓬蒿,直至人們漸漸覺察到它的存在。這里,詩人用“蓬蒿”與“小松”相比,意味深長。蓬蒿又稱飛蓬,秋枯根拔,風卷而飛,與小松的扎實頑強相比,正有霄壤之別。
次聯,借松議世。“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薄傲柙啤笔菍λ蓸涞馁澝溃?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ba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李白詩“何當凌去霄,直上數千尺”(《南軒松》),白居易詩“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云”(《栽松二首》)都表示了對松樹成長壯大的殷切期望。而那些時俗之人,他們缺乏遠見,對小松的強大生命力是不會理解的,對小松奮發向上的“刺頭”也是視而不見的,所以他們也就根本不懂得小松將會高聳入云,將會成為棟梁之材,他們更不會去對小松悉心關照,著意培養??墒?,如果等到小松長成參天大木,變成“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那樣的時候,他們這時卻跳出來指手劃腳,品頭品足,故作驚訝地稱贊。詩人在此對“時人”予以了辛辣的諷刺。
全詩寫小松的成長過程。自小刺頭是其過去,漸出蓬蒿是其現在,高聳凌云是其將來。詩人對小松頑強的生命力抱著樂觀的態度而予以褒揚,而對小松的不被時人所識,抱著深深的不平和憤慨。詩人出身寒微,家境貧窮,自稱“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因此異常勤奮刻苦,可是遭遇坎坷,在科場上屢試屢跌,不斷碰壁,因此,《小松》中所描寫的現象,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上一篇:《寓言·唐·孟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息軒秋江捕魚圖(其二)·金·元好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