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杲送曾哀(趙老送燈臺)》|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俚諺云:‘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不知是何等語,雖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書郎趙世長者,常以滑稽自負。其老也,求為西京留臺御史,有輕薄子送以詩云:‘此回真是送燈臺。’世長深惡之,亦以不能酬酢為恨。其后竟卒于留臺也。”
【釋義】“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宋時已是一人人熟知的“俚諺”。其實是一歇后語,其意在“一去更不來”。據歐陽修說“不知是何等語”,則此俚諺如何形成,當時已不可考釋,只是連士大夫階層也往往用之。據《通俗編》卷二所說,元劇中之“趙杲送曾哀”是“趙老送燈臺”之音訛。而劇中也確實用于“一去更不來”之義,此說為是。
【例句】①你道為甚著你個丫環迎少俊,我則怕似趙杲送曾哀。(白樸雜劇《裴少俊墻頭馬上》第二折〔牧羊關〕)李千金怕少俊“一去更不來”,還怕他迷路,因而叫丫環迎接。②每日家問春梅無信息,〔王獸醫云〕這人敢有哩?〔正末唱〕哎,他也恰便似趙杲送曾哀。(楊文奎雜劇《翠紅鄉兒女兩團圓》第二折〔賀新郎〕)說妾春梅被妻趕出去后,再無消息。③恰便似送曾哀趙藁不回來,哎喲兒也,我則道父子每相間隔,不想孩兒也儼然在。(張國賓雜劇《薛仁貴衣錦還鄉》第二折[雙雁兒])薛父本以為仁貴投軍后,戰場上生死難測,恐難再回來。④哥哥也,恰如趙杲送燈臺,便道不的山河易改,恁時節和尚在缽盂在。(馬致遠等雜劇《邯鄲道省悟黃粱夢》第二折[雙雁兒])兩句皆為歇后語,“趙杲”句意為“一去不回來”“山河易改”句意為“秉性難移”。
上一篇:元曲典故《趙普進梅諫》|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趙勝胸懷》|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