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辰翁·沁園春》劉辰翁
劉辰翁
送 春
春汝歸歟①,風雨蔽江,煙塵暗天。況雁門厄塞②,龍沙渺莽③,東連吳會④,西至秦川⑤。芳草迷津⑥,飛花擁道,小為蓬壺借百年⑦。江南好,問夫君何事,不少留連。江南正是堪憐。但滿眼楊花化白氈⑧。看兔葵燕麥⑨,華清宮里,蜂黃蝶粉⑩,凝碧池邊(11)。我已無家,君歸何里,中路徘徊七寶鞭(12)。風回處,寄一聲珍重,兩地潸然(13)。
注釋 ①歟(yú):語氣詞,表示疑問。②雁門:山名,在今山西北部。山勢險阻,上有關,名雁門關。厄塞:阻塞,梗塞不通。③龍沙:白龍堆沙漠。④吳會(kuài):六朝時吳郡和會稽郡合稱吳會,在今長江中下游一帶。⑤秦川:地名,指東起潼關,西至寶雞的渭水流域。⑥芳草迷津:化用秦觀《踏莎行》:“霧濕樓臺,月迷津渡。”辛棄疾《摸魚兒》:“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⑦蓬壺:傳說中的海中仙山名。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⑧白氈(zhān):白色的氈毯。化用唐杜甫《絕句漫興》“糝徑楊花鋪白氈”的詩意。⑨兔葵燕麥: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序:“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⑩蜂黃蝶粉:周邦彥《滿江紅》:“蝶粉蜂黃都褪了。”原指唐人宮妝,此處指春花零落,只有蜂蝶留下的痕跡。(11)凝碧池:唐禁苑中池名。華清宮、凝碧池均借指宋朝宮殿。(12)七寶鞭:形容用多種珍寶裝飾的馬鞭。(13)潸(shān)然:流淚的樣子。
鑒賞 德祐二年(1276)的春天,臨安淪陷,宋恭帝并三宮北遷,南宋基本滅亡。從此對于春天,劉辰翁生出別樣的情愁。觸目之處,他覺得“滿湖山、猶是春愁”(《唐多令》),每到春日,他便陷入追憶,寫下大量送春的作品,《沁園春·送春》即是其中一首。
“春汝歸歟”,以疑問的口氣進入詞作,起筆便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詞人賦予春天人的特色,于是對話得以展開:“春天你要回去了么?”作者對春天即將歸去的難以置信、依依不舍都在這個問句中傳達了出來。接下來詞人為了挽留春天,陳述以下幾點理由:一是“風雨蔽江,煙塵暗天”。這表面上是說自然界的風雨煙塵、氣候惡劣,實際上“風雨”暗指著局勢的動蕩,而“煙塵”與唐高適在《燕歌行》中的首句吻合:“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聯(lián)系當時的時事,這八字所隱含的是蒙古大軍入侵南宋時的戰(zhàn)事頻繁、局勢昏暗。二是“況雁門厄塞,龍沙渺莽,東連吳會,西至秦川”。詞人連用四個地名短語,囊括從西北到東南的山河,形成連貫而下的氣勢。以“況”字領起,以“厄塞”“渺莽”來為一片江山蒙上險惡蒼莽的外衣,暗指國土已為蒙軍所踐踏、占領,春歸無路可去。自“芳草迷津”,詞意轉為舒緩,詞人用美麗的詞語描述江南的風光,也表達了挽留春天的第三個理由:那生長著青青綠草的渡口,飛舞著漫天花絮的大道,江南風光如此旖旎,蓬壺仙境般的日子,少說也可有一百年。曾經(jīng)唐白居易的疑問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望江南》),而今劉辰翁把這疑問指向了春天:“江南好,問夫君何事,不少留連。”
上闋既是對春天提出的疑問和勸說,下闋便是春天對這疑問的回答:“江南正是堪憐。”這一句上承“江南好”而來,肯定了對江南的喜愛。“但”字領起轉折,“滿眼楊花化白氈”,與上闋“飛花擁道”相呼應,楊花飛舞,是春末的象征。“看”字以下,語意急促,對比強烈。“華清宮”“凝碧池”代指宋室宮殿,宮殿原應是歌舞升平、繁華欣樂的所在,而如今卻只有“兔葵燕麥”“蜂黃蝶粉”。池臺荒廢,人已不在,唯有野地中長著葵菜和野麥,春花零落,只有蜂蝶留下的痕跡。臨安城門為元軍攻破,南宋皇室被擄北上,亡國之悲,此情此景,讓春風怎忍停留?
于是所有的悲情凝聚到此刻,詞人迸發(fā)出悲慟的呼喊:“我已無家,君歸何里,中路徘徊七寶鞭。”對于自己,是家園淪陷,無家可歸;對于春天,上闋的留春轉化成此刻的清醒,國家殘破,春也無處可歸。“中路徘徊七寶鞭”,這是“我”與“君”分別時的留戀和不舍,也是“我”與“君”同為這患難時代里飽受國破家亡痛苦的惺惺相惜。于是歇拍更轉沉痛:“風回處,寄一聲珍重,兩地潸然。”這告別聲中含著無限的感傷和難舍,仿佛眼淚也難以承受這份傷痛,因為他送走的并不僅僅是春天,更是遭到滅頂之災的南宋王朝。在告別春天的這一刻,作者告別了他的故國,他正值壯年歲月,卻從此淪為一個異族統(tǒng)治下的遺民。
這是“送春苦調劉須溪”(清厲鶚《論詩絕句》)的代表作品,從這首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辛棄疾詞風對他的影響。此詞首句“春汝歸歟”的句式明顯受到辛棄疾《沁園春》的首句“杯汝來前”的影響,而采用對答的方式、以文為詞的手法也與辛詞異曲同工,更不用說在詞風雄渾這一點上兩人的接近了。但是辛詞《沁園春》中戲謔詼諧的氣氛在此詞中被沉郁悲憤的傷痛取代,情辭跌宕更取代了直接抒情。清況周頤謂:“須溪詞風格遒上似稼軒,情辭跌宕似遺山。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蕙風詞話》卷二)這的確是知人之言。(黃阿莎)
集評 俞平伯:“雖無路可歸,然不得不去,亦惟有一聲珍重,兩地潸然而已。語意極悲。”(《唐宋詞選釋》)
桃源問津圖(局部)【明】文徵明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上一篇:《兩宋詞·文天祥·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陳人杰·沁園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