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王士禛·真州絕句(五首選三)》鑒賞
王士禛
其 一
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
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
其 二
曉上江樓最上層,去帆婀娜意難勝。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離心到秣陵。
其 三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臚魚。
這是王士禛在揚州推官任內所寫的一組詠真州(今江蘇儀征)景物的小詩。寫作時間為康熙元年(1662)。
真州,位于長江北岸。明、清之際是揚州去金陵的交通要道,東南水運要沖。城南沿江一帶風景幽美,常為騷人墨客游覽之勝地。
這組詩用事、寫景均較為工致,語言自然,音韻諧和。其風格是:圓潤流利,清秀委婉,最能體現王士禛“神韻說”的詩歌主張。讀過這些詩,知道王士禛確實擅長短篇抒情與寫景。
****
以上三首詩的共同特點是:都系彩筆描景,也均是景中寓情。為篇幅計,擬詳講其一(即“江鄉春事”),略講其二、其三(也可“以畫析詩”)。
現在先講其三(原列第五)——
詩歌前二句說:
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
這首詩的前二句是“即景”,就是“即江鄉春事”之景,后二句是“生情”,生“吊柳(屯田)”之情。
首句的江鄉,指的是沿江之鄉,就是“真州”,即今江蘇儀征。史載,這個位于長江北岸的東南水運交通要沖都城,在宋代之后曾經非常繁榮,且勝過揚州。
先“江鄉”,后“春事”,詩人把時間、地點和歌詠之事,都一一作了交代。詩中春事是什么意思呢?可有數說,一為春耕之事;一為春游之興,即游春之事;一為春樂、春譜。此處當指游春之事,也即春景。春景,到處都有,但“江鄉”這春景更為可愛,可為貴重。因為在特別美好的“江鄉春事”中,正遇上了“禁煙節”。何謂禁煙?即停止舉火炊爨。就是說,我國古代有一個習俗,到清明節前一天,禁火燒飯,只吃冷食,夜里也不準點燈。即詩中提到的“寒食節”。據說,這個節日是由于春秋時,晉文公為悼念助自己稱霸有功的隱士顏之推正當是日抱樹燒死的,故下令全國禁煙冷食。此節代代相傳至唐代,似乎有點“變味”了。詩人韓翃有一首詠《寒食》的詩,頗有意思,說: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此詩之妙,即借漢說唐,詠古而諷今。說皇上恩澤只及上層,貴族們即使區區小事,如寒食禁煙,也擁有特權。
由于前二句的寫景,寫到了“江鄉”的兩個節日:禁煙節與清明節,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后二句的“吊古”之情——
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
古代值得憑吊的先賢濟濟,為什么偏要吊吟“柳屯田”呢?
詩人的寫作動機,可能是多方面的。大概是由于在詩人所“即”之景中,可能已經看到仙人掌柳墓的荒涼所鉤起的感慨。不信,可看詩人自注:“柳耆卿墓在城西仙人掌”。不過,也可能觸景生情地想起了柳永名詞《雨霖霖·秋別》中的“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佳句吧? 因此,詩人就大發感慨地寫道:“何人為吊柳屯田?”說現在還有誰為紀念柳三變(即柳永)來此致吊呢?然后,詩人自己卻是一個例外。他偏偏在世人冷落柳永時,出而作詩致敬。這正可表明,作者是不同凡響的。
至于柳永墓葬之地,到底在何處,歷來記載不一。有說“葬棗陽縣花山”(見《獨醒雜志》);有說“柳七墓真州仙人掌”(見《漁洋山人精華錄》)。此詩取后一說。
****
讀過宋詞的人都知道,南宋柳永這個著名的我國第一個專業詞人、慢詞長調的創始者,在宋仁宗看來,“豈可令仕宦”、“不復擢用”者,但是,柳永卻“以其風流俊邁聞于一時”的人物。據張炎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見羅大經《鶴林玉露》),聲名滿天下。他死后,每逢清明時節遠近之人多載酒肴飲于墓側,謂之“吊柳會”(據《獨醒雜志》所載)。在民間特別在娼館酒樓間,卻是極為吃香的。群妓們等到春日,都上塚“吊柳七”。到了清代,當王士禛任揚州推官寫此詩時,柳七墓已經冷落了,“吊柳會”不再時興。大約作者有鑒于此,特吟這首小詩來憑吊這位大詞家。
為什么曾經盛極一時吊者如云的柳永墓,至今卻無人問津呢?答案在不言之中,讓人自己去找。這正是本詩之題旨所在。大家知道,作者王士禛是清初詩壇“神韻說”的創始者。他一貫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之最高境界。這首詩正好體現了詩人這個創作主張。這也是詩人早期作品中具有較多社會內容的若干詩篇中的一首。
此詩在藝術上,也有明顯特色,即:寫景俯拾即是,如在眼前;語言流利,神韻天然。他的有些五言絕句,很象佇興之作,天然渾成,大有得意忘言之妙。在此,不妨舉一二首為例,供大家賞鑒——
《青山》云:
晨雨過春山,漠漠寒煙織; 不見秣陵城,坐愛秋江山。
又如《惠山下鄒流綺過訪》云:
雨后明月來,照見山下路; 人語隔溪煙,借問停舟處。
****
下邊再讀其二、其三兩首,均為略講。
其 二(原列第三)
曉上江樓最上層,去帆婀娜意難勝。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離心到秣陵。
以下略說三點:
一、主旨:
登樓遠眺,帆影潮聲,描景寓情:惜別。
二、釋詞:
去帆——遠去的帆影。
婀娜——原指體態輕盈柔美的樣子。此處形容江帆隨風飄拂。
難勝——勝,讀shēng升。難勝,即難堪之意。
白沙亭——在儀征縣南部的一個沙洲上。
離心——這里之“心”,指心緒、心情,即別離的心緒,離情別緒。
三、語譯:
清早,登上江樓的最高層,遙望那隨風飄動的遠去的江帆;
不禁勾起了令人難堪的別離之情。
高高涌起的潮水,在白沙亭下噴白翻騰;
咆哮的江濤啊,把我那離情別緒也帶去秣陵了吧!
****
其 三(原列第四)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一、釋詞:
江干——江涯、江岸、江邊。干,涯岸;水邊。
釣人居——漁人居住之地,即漁村、漁舍。此之“居”,作名詞用,即住屋之意。
柳陌——即柳蔭下之田路。
菱塘——有二說,一說是長著菱、荷的池塘或水面;又一說,菱池之堤岸。塘,堤防也。
好是——有三解:一是正是、恰是,作為時間副詞;二是豈是,反問、否定式,作為語氣副詞;三是,真是,肯定式,也是語氣副詞。此宜用第一解。
紅樹——不作“紅葉之樹”解,應作:江岸綠柳為斜陽所染,呈著紅色。因為鱸魚上市季節在古歷四、五月間。可見這“紅葉”,既非春初之紅葉,也不是秋深之紅葉。
鱸魚——是江南美味之魚,是魚之上品。《本草·鱸魚》載:“鱸出吳中,浙江尤盛,四月五月方出。長僅數寸,狀微如鱖,而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有四腮。”
二、語譯:
江邊一爿爿漁舍、漁村,
初夏季節,
菱塘岸邊隨處是疏楊垂柳,
柳絲輕輕地拂著蕩漾微波的菱池。
今朝啊,
恰是風靜夕陽斜照之時,
一片江樹都為余暉染赤;
漁夫們正忙著出售新鮮鱸魚。
三、圖析:
此詩畫意詩情濃郁,可以用畫解詩,即畫出一幅“釣人居夕照圖”,其意境是:
漁舟泊江涯,斜陽照柳陌,池塘和江樹,柳下、舍前或埠頭,漁夫出售新鱸忙。四、題旨與風格:
①題旨:
詠漁,即:描寫江岸景物和漁家生活。
②風格:
采用輕靈筆觸,寫景抒情,詩語空靈流麗,詩情清醇恬淡,詩味濃郁雋永。
上一篇:《兩宋詩歌·趙師秀·白石巖》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