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古代少女出閣,初到夫家,總是新奇緊張并存,喜憂摻半。如何很快適應新的環境,特別是處理好同婆婆的關系,更是一個重要課題。中唐詩人王建所寫的《新嫁娘詞》,通過一幅生動的畫面,為我們勾勒了一位聰穎溫良、乖巧細心的新媳婦的形象,讀來如見其人,可親可信。
按唐代的風俗,結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就得下廚房烹調菜肴,表示從這一天起,將要盡其侍奉公婆的職責,舊稱這一天為“三朝”。這首詩前二句以極為簡省的筆墨表現了這種情景: “三日”既說明這種風俗的特點,又點明了初到日短。新媳婦來到廚房,圍裙挽袖,躍躍欲試。對此,詩人未使繁筆,僅用“洗手”二字托出。“羹湯”自然應是美味合口,只是這第一碗菜湯要使婆婆無從挑剔實在不易——誰知婆婆口重還是口輕呢?剛過門的媳婦又不便問,既怕魯莽失禮,又恐被人小看。她如何妙解這難題呢?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食性”,即口味;前“姑”指丈夫的母親,即婆婆;后句的“小姑”則是丈夫的妹妹。讀罷這最后二句,不由得使人點頭含笑——好一位乖巧機靈的新娘子!不是嗎?小姑作為女兒,總是了解自己母親的口味的,那何不舀一匙請她先嘗以投石問路呢?詩人白描數筆,戛然而止,留不盡余味于言外。
王建是寫新樂府詩的名家高手,用筆明晰簡練。此詩既未對人物的身形容貌作精細刻劃,也未對她的言語動作作詳盡描述,而以淺白如話的詩句,把人物的那種豐富細膩、微妙復雜的情感表現得出神入化。
有人認為,初入仕途的詩人,實借此詩來表現自己不諳官場規矩,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求教的境況,這恐怕也不能說是牽強之辭。掩卷而思,這首詩作對于初涉社會而不曉世情的人們來說,告以不應魯莽從事,而應向內行人虛心求教,也不能不認為是一種啟迪吧!
詩到真處,一字不可移易。(沈德潛《唐詩別裁》)
言新嫁之謹畏也、推之仕路中新進者,類皆若是。及其老練日久,果能始終敬畏,何患人臣不忠哉! (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卷六)
上一篇:《新婚別·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新安吏·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