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廷舉《桂林山水歌》原文與賞析
俞廷舉
太華之山非不高,牽連斷續何其遙?
湖海之水非不巨,藏垢納污何如許?
清秀奇古愜人心,從來只合數桂林。
桂林山水天下無,青羅碧玉色色殊。
突兀一峰沖天衢,萬笏千筍平空鋪。
后無來脈前無途,此不倚傍彼不持。
獨立人間高且孤,皓月一輪懸空虛。
百川到底如明珠,人來對鑒照眉須。
我能詳語構形模,一一饒舌為別區:
古如琴仙伯牙俞,高山流水三尺梧;
秀如天女下蓬壺,瓊裙玉佩一麻姑;
奇如好勇仲由初,雄雞冠帶劍昆吾;
清如伯夷孤竹君,一塵不染水晶盂。
穆王八駿未曾游,無人會寫真形圖。
個中知者其誰乎?前有昌黎后石湖。
這是一首七言歌行。以放歌的形式,題詠桂林山水,同題材作品中比較少見。象李太白的歌行一樣,開首先不入題,而是從一個更為邈遠的宇宙空間著筆,造成一種籠蓋四野,包舉萬象的氣勢,然后引發詩篇吟詠之事物或景致,似興似比,高屋建瓴,動人魂魄。詩的開篇,以對西岳華山和湖海之水的否定來肯定桂林山水的“清秀奇古”,先揚后抑,對比鮮明,緊緊攫獲了人心,有一種先聲奪人、震撼讀者心靈的藝術感發力量。接下,詩人作一肯定判斷:“桂林山水天下無”,就能令人信服。但詩人并未停留在這一宏觀層次的把握。“青羅碧玉色色殊”,借用韓愈對桂林山水的概括字眼作一點破后,下面染開“色色殊”的具體內涵: 突兀矗立的一座座峰巒直沖天街,那平頭峰像朝笏,尖頭峰像巨筍一般平鋪在桂海沃野。峰與峰巒之間后無脈絡前無屬峰,互不依傍互不牽連,孤高傲岸,獨立人間。明月峰空明如皓月,懸掛于諸峰孤巒之間,平添無限風情。那環繞縈回在千峰叢中的百川清流,清澈見底,恍有億萬明珠在水中閃爍,光芒四照,異彩紛呈……人們則將澄靜如練的江流,當作明鏡梳妝照顏……至此,詩人從桂林地貌特征,到峰巒形象; 從桂峰特色到桂水情韻一一作了具體生動的形象描繪,比喻、夸張、擬人、象征,極盡修辭夸飾之能事,詳細地描構出桂林山水的個性特質。
上面作一頓挫后,“我能詳語構形模,一一饒舌為別區”筆鋒一轉,分別歷數詩首概括桂林山水的“清秀奇古”四大特征。
首先,詩人說桂林山水古老得象古琴師俞伯牙彈奏《高山流水》曲的桐木琴一樣。伯牙是春秋時代著名音樂家,他跟成連先生學琴,三年不成,后隨成連到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聲,心有感悟,彈琴而歌,聲情發越,驚天地而泣鬼神。爾后鐘子期聽其彈《高山流水》一曲,兩人遂成為千古知音。詩人用這個比喻,說桂林山水古樸得象遠古時代的音樂,日夜彈奏著《高山流水》的清曲,讓知音共賞。這是借審美的通感現象,借對山水的觀察而產生聽覺的通感,用音樂的藝術美,喚起人們對桂林山水觀覽時的愉悅,啟發人們深層意識的懷古思緒,喚醒讀者心中積淀的、古老的傳統文化意識,讓觀覽者在深沉的文化歷史背景中,來領略桂林山水的風姿和情韻。同時,詩人運用象喻,說明桂林的山和水,正象俞伯牙彈奏的《高山流水》琴曲中的山和水一樣地美。
接著,詩人將桂林山水喻為秀美的仙女,如初從蓬壺仙界下凡,玉佩瓊裙,飄緲輕盈,玉潔冰清,豐采眩目。“麻姑”,傳說中的古仙女名,手爪似鳥,貌極美,自謂曾見滄海三次變為桑田。桂林石峰孤聳,極似獨往獨來、秀逸神秘的麻姑。其閱盡人世滄桑,與桂林石山群落久遠的成型年代亦相符合,設喻精當貼切,韻味悠長。
詩人認為桂林山水不僅有伯牙琴韻的古樸美和麻姑仙女的秀逸美,還具子路英武的陽剛之美。“仲由”,字子路,春秋時代魯祖卞 (山東泗水東) 人,孔子弟子,性格直爽勇猛,見義勇為。詩人說桂林山勢,就象剛勇的子路,裝束得象雄雞一樣威武,腰間佩帶著寶劍,英氣逼人。桂林市區南側,有斗雞山,矗立漓江西岸,與東岸的穿山隔江相峙,像兩只伸頸蓄勢欲斗的雄雞。明代孔鏞有《詠斗雞山》詩:“巧石如雞欲斗時,昂冠相距水東西。紅羅纏頸何曾見,老殺青山不敢啼。”詩人將斗雞山與歷史上勇猛的儒生子路融合,佩以昆吾山赤銅鍛鑄的寶劍,博喻桂林山峰的陽剛和奇崛之美,既有歷史的凝重感,又顯得形象逼真,喻義明確,頗富功力。
以上從形象到氣質到風神,多側面贊賞了桂林山水的“古”、“秀”、“奇”。最后,詩人以古代清高獨守,寧餓死而不肯易節的高尚之士伯夷和叔齊為喻,夸耀桂林山水具有清高純真的品格美,一塵不染,晶瑩皎潔如水晶體一般。從形象上看,這是桂林山巖中鐘乳石群體的形象和質地的聯想。巖溶地質,構成特殊的巖溶景觀,此類景觀盡為半透明的鐘乳石形成,置身其間,確乎有一種潔身自好,白璧無瑕的純凈意識流溢于觀者的心田。詩人巧妙地將此種觀感和意識與中國古代最受人崇仰的高尚之士相綰結,織進自己的詩意之中,升華了詩的精神,強化了詩人對桂林山水的由衷贊美之情。同時,又是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提示人們在欣賞桂林山水時 應得到一種人格力量的啟迪。
最后四句,異軍突起。詩人“神游八極,心接萬仞”,聯想到曾馭八駿西游,日行萬里,在瑤池與西王母聚會的周穆王,盡管西行壯舉動人,卻未能到桂林這人間仙境一游,因而也無古代名畫高手為桂林山水留下畫卷,這不能不引為極大的憾事。接下又一轉折,雖然古代天子未曾涉足這片人間仙境,但畢竟還有知者描繪形容過此地的境況。這人是誰呢?就是唐代大詩人韓昌黎 (愈) 和宋代的范石湖 (成大)。韓愈有詠桂林山水“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名句。宋代范成大南遷桂林,也發出“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的贊嘆。有趣的是,這兩位詩人,都是宦途失意,遭遷謫的逐臣。詩人有意拿其人與穆天子對舉,一方面揭示中國封建皇權的固有威權: 你看,由于“穆王八駿未曾游”,故爾無人畫下桂林奇山異水的真實圖形。言外之意,倘若歷代天子到過桂林,那么桂林的奇異不知會被宣揚到何等地步! 另一方面又說,即使沒有皇權來發現這塊寶地,江山自有文人來加以評點。弦外之音是,受挫折的文人,由于保持一種清高的操守和純真的性靈,因而能發現大自然的美、認識大自然的美,并將這種自然之美加以藝術的表現。結尾這四句,實際是從人與山水審美的關系這個角度,收束全篇的意旨。讓詩歌一開始歸納出的桂林山水“清秀奇古”的美學個性氣質,在這里作一總結。全詩大氣包舉,宏蓋宇宙,細細品味,如數家珍。既有歷史的深度,又有神話的玄秘; 既有細膩的傳神寫照,又有空靈的想象聯想。起筆的對比,引人入勝; 接下的勾勒,真切細致。博喻迭出,展現詩人奇思壯彩; 結尾議論非凡,表現作者深邃思力。自古迄今,如此全面系統地評鑒桂林山水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杰構,實屬罕見。
上一篇:張繼《楓橋夜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桂枝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