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清照·添字丑奴兒》李清照
李清照
芭 蕉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①。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②。
注釋 ①中庭:庭是我國舊式建筑物階前的空地,也即院子,依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庭、中庭、后庭。②愁損:愁壞。北人:北方人,宋代中原南渡者,多稱北人。
鑒賞 李清照于建炎二年(1128)春南渡至江寧,之后不久就是江南的梅雨季節,這篇就是此間所作。作者托物言志,借芭蕉抒發了懷戀舊國、心系故園之情,全詞曲折婉轉,能移人情。
上片側重描寫芭蕉的形象。以“窗前誰種芭蕉樹”起筆,暗含疑問,“誰種”即是“不知誰種”之意。靖康之變后,李清照離鄉背井,輾轉漂泊,從青州來到了南方,從此寓居江南,成了天涯況客,這里的“誰種”雖是平淡之筆,卻真切地傳達出了作者客居他鄉之意。芭蕉生命力很強,能長得很高,葉子寬大頎長,“陰滿中庭”突出的就是芭蕉的這種繁盛之貌,但是連用兩個“陰滿中庭”,就給詞間彌漫了一種陰沉、悶塞的氣息,芭蕉遮蔽了中庭的陽光,也遮蔽了自己的心。接著,詞人將描寫視點鎖定在芭蕉樹的局部:蕉葉和蕉心。蕉葉舒展,蕉心彎卷,一舒一卷,仿佛脈脈含情,深情相依,原來芭蕉也是有“馀情”的,芭蕉有情,人更多情。
蕉蔭讀書圖 【清】 呂彤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下片寫雨打芭蕉的景象,畫面清新、素雅,而又充滿感傷。此時夜已三更,詞人猶不能寐,而是斜倚寒枕,細數傷悲。深夜,本易引發人的愁情,偏偏又遇風雨,雨點滴滴嗒嗒,敲打著芭蕉,聲音是如此的單調,又是如此的凄涼。雨滴落在蕉葉上,也灑落在詞人心間,給她那早已被愁情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平添了幾分酸澀,直教她淚落沾襟。夜半的冷雨綿綿不止,詞人的淚水更是悠悠不盡;雨打芭蕉聲聲凄涼,詞人低泣聲聲幽咽,真是一派蕭瑟、凄清。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相聯系,江南就有絲竹樂《雨打芭蕉》,音調凄涼,芭蕉又常與“雨”搭配,如“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唐白居易《夜雨》),借助“雨”的清冷特質,營造出一種凄幽的意境氛圍,當夜幕垂下后,人們對雨的聽覺十分敏銳,淅淅瀝瀝的雨聲具有厚重的穿透力,直入未眠人的心里,“芭蕉”與“雨”的聯袂,實現了語詞效果的疊加,為哀婉的感情平添了一抹色彩。詞人仍不止筆,緊接著就是“點滴凄清”兩個迭句,不但使音韻變得纏綿悠長,而且有力地烘托出凄清悲涼的環境氛圍。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是全詞的題眼,也是畫龍點睛之筆,看似平白如話,實則內涵深厚。從字面上看,“起來聽”似乎僅僅是因為“北人不慣”,李清照剛來江寧不久,自然不習慣南地的生活,但是這種“不慣”絕不單純只是水土不服的“不慣”,更是一種飄零無根的異鄉愁苦。杜甫還曾生發“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的感慨,想必在李清照的眼中,芭蕉也是故鄉的更秀美,雨聲也是故鄉的更好聽吧。流落他鄉,身不由己,誰不懷念故土呢? 但國破家亡、山河已碎,再念故土,也只有枉自傷神,回歸早就成了癡人說夢。杜牧《芭蕉》詩云:“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夢。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翻動。”也許這正是作者此時的心聲吧。
全詞語言清新,畫面幽冷,借助芭蕉深深傳達出詞人的鄉愁苦痛,這既是李清照的一己情懷,更是那個時代世人的普遍心聲,詞章雖短小,卻飽含厚重的時代情愫在其中。(張雅莉)
鏈接 詞的協律。由于唐宋時代的詞乃是依調填寫、合樂而唱的歌詞,即所謂“倚調填詞”“因聲度詞”“由樂定詞”,所以詞的創作必須“協律”,以求便唱和耐聽。所謂“協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使歌詞的聲情與所配合曲調的聲情相協和,二是要使歌詞內在的聲韻格律與曲調外在的旋律節奏相協和。民間詞的創作和歌唱比較自由靈活,文人詞的創作則比較講究音韻格律。到北宋后期,詞人和詞論家對于“協律”已較為重視,如李清照《詞論》云:“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可見李清照已將詞的“協律”規則分得較為細致。至南宋尤其是后期,隨著詞的“雅化”和“文人化”進程的推進,詞人和詞論家更加講求“協律”。如張炎在《詞源》卷下記載其先人精通音律,“每作一詞,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協,隨即改正”。可見宋末詞人頗重“協律”之風氣。宋以后,詞的創作雖然已經與音樂歌唱相分離,但填詞家們仍然強調“協律”,只不過由于音譜的失傳,此后填詞家們所協之“律”主要偏重于詞體格律而已。(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秦觀·望海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陳允平·糖多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