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鐘山即事》宋山水詩鑒賞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所作。它描繪鐘山春時的眼前景物,表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感受,寫得平易而深婉。
詩歌的開首兩句,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眼前的鐘山春景: 山澗的水,正無聲無息地繞著綠竹流淌; 綠竹西邊的花草,在春天里活潑地搖曳著纖柔的身姿。這兩句詩顯得自然質樸,而藝術功力卻是深厚的。首先,這兩句詩都寫到竹,即以蔥蘢灑脫的綠竹作為整個畫面的背景,有力地點染出江南風物的特征。而且,這里的澗水也好、花草也好、綠竹也好,其聽覺形象都是無聲的、靜默的; 正是在這種寂靜之中,澗水繞竹流,花草弄春柔,其視覺形象又是流動的、搖曳的,有著曲線美和動態美。這種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對比和統一,反差與和諧,生動地傳達出自然景物的神韻,使我們仿佛能看見那波光竹影的晃動、嬌花柔草的風姿,把人們帶進了那靜謐安寧而又生機勃勃的南國天地。
第三句詩寫道: “茅檐相對坐終日”。原來,不但眼前景物是靜默的,而且詩人也是靜默的——他坐在茅屋的檐下默默地觀賞、默默地感受,已經整整一天了。第四句詩仍在靜默上著墨:“一鳥不鳴山更幽”。梁代詩人王籍《入若耶溪》曾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的名句,是以喧噪反襯幽靜,以有聲描寫無聲。王安石則反其意而用之,說是:暮色將臨,連一聲鳥鳴都沒有,偌大的鐘山只有深沉的寂靜??梢哉f,全詩無一句不在寫靜,而在此達到極致。這無疑也是詩人心境的寫照和抒發。并且從全詩的境界來看,詩人的心境固然不免有幾分寂寞孤獨的陰影,而更多的還是寧靜與舒泰?;蛟S,這位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那因為變法失敗而給心靈帶來的創傷是得到了自然美的撫慰?他胸中的郁悶是得到了美感的排遣或蕩滌吧?
上一篇:翁卷《野望》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畢沅《錦云川》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