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千秋·西江月》王千秋
王千秋
夢幻影泡有限,風花雪月無涯。莫分粗俗與精華。日醉石間松下。菜盡鄰家解與①,杯空稚子能賒②。通幽即步盡橫斜③。不問墩猶姓謝④。
注釋 ①解與:救濟、贈與。②稚子:幼子、小孩。③通幽:通往幽勝之處。即步:行步。橫斜:或橫或斜,多以形容梅竹之類花木的枝條及其影子。④“不問”句:指謝安墩,東晉謝安與王羲之登臨處,在今南京城東隅蔣山半山上。
鑒賞 詞中稱作者登臨謝安墩(在今南京),據作者生平可知,宋室南渡后作者曾寓居建康(今南京),疑本詞作于此段時期。本詞寫作者尚清淡而與世無爭的生活。
上闋分兩個層次。首二句寫人生虛幻短暫而塵世生活沒完沒了?!皦艋谩迸c“影泡”蓋形容人生如夢如幻,如影如泡?!皦簟崩飵锥嗵摶?,回頭終究空虛,所謂萬事皆空,人生如夢是也,其實人由生及死,由被拋來這個世界到被世界所歸回,幾如南柯一夢。而所謂人生如“影”,說的是影終究只是現象而非本真的存在,本真與影像的關系如同古希臘哲人所形容的理念與現象的關系,現象世界只是對理念世界不完美的模仿,因而以“影”喻人生充滿睿智哲思,頗有新奇之處。所謂人生如“泡”,泡幾易破碎,形容人生難以常住,生命本然易碎而無堅。此“有限”乃是寫生命之有限性、人之有限性,消解掉生活的根本意義,頗有頹廢消極之感,極寫生命不可承受之虛空。然而,人所追求的“風花雪月”是如此無始無終、無窮無盡,以至于當追求本身值得懷疑時,人生又何以自我承受呢? 上闋首二句用筆雖簡,卻領會到人存在的部分真理,所謂生命有限而享受無涯,理解到這一層,則享受欲望的“粗俗與精華”的區別便自然消解了,作者所追求的清淡、疏狂似乎受到魏晉玄學之風影響。“日醉石間松下”,頗有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籍酒醉放浪形骸、不拘禮節的風度,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人生從容、寧靜、澄明的理解。
歸去來兮圖(局部) 【明】 馬軾等 遼寧省博物館藏
承接上闋作者表達的對人生的理解,下闋則在具體生活情景中寄托作者的人生態度,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日常生計的描述:“菜盡鄰家解與,杯空稚子能賒”,兩句文字直白近于口語,務實而平易,頗有以文入詞、詞句散文化的傾向,與張耒晚年詞作《滿庭芳》“謾取黃金建廈,繁華夢、畢竟空虛。爭如且、寒村廚火,湯餅一齋盂”之句精神氣質頗有相通之處?!安恕薄班徏摇薄爸勺印薄百d”等用語與花間詞之嬌柔粉脂、兒女情態的風格相差很遠了,倒是與蘇軾主張詞應“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精神頗相契合。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推動“以文為詞”的創作理念,擴大詞的內容主題,蓋作者也頗受其影響,“其詞出入秦觀、蘇軾之間”(《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審齋詞》)亦非虛言。此處“菜盡”“杯空”所描寫生活的困苦情景,作者倒是看透了人生,閑適自處而不以為意。但是內中情景,亦從側面反映出作者面對生活困窘時聊以自慰和解脫的方式。
下闋末兩句,寫作者行步通往幽勝之處,路中所見橫斜枝條的疏影,其中呈現出的幽寧與清易,作者由此推定那是謝安墩之所在。謝安墩的古跡所蘊涵的典故又是什么呢?“不問墩猶姓謝”似有用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之句的痕跡。冶城原是三國吳國冶鑄之地,西晉孝武帝時在城中立寺,晉安帝時改為花園,筑起亭臺樓閣,其故址約在今江蘇南京(古又稱金陵)朝天宮一帶。謝安墩則在今南京城東隅蔣山半山上,東晉名相謝安曾和大書法家王羲之在冶城同登此墩。據《世說新語·言語》記載,“王右軍(王羲之)與謝太傅(謝安)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x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因而,謝安墩典故所要表達的蘊意是“謝安尚清談”,因而下闋末句作者以此典故寄托的是自己尚清談的志向。
前人評價王千秋的詞“體本《花間》,而出入于東坡門徑,風格秀拔,要自不雜俚音。南渡之后,亦卓然為一作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審齋詞》),對于本詞來說,亦是中肯。(張偉特)
上一篇:《兩宋詞·向子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孝祥·西江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