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詠中秋的力作,從古至今,詠中秋之作無出其右者。《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直到今天,都還沒有人能超越。
《序》中所說的丙辰,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蘇軾四十歲,在密州。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
唐代詩人中,最喜歡月亮、詩中寫到月亮最多、想象最為奇特的,是李白。他有一首《把酒問月》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在這首詞一開頭,就化用了李白的詩句。他又順勢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天上的神仙世界,現在是何年何月,是一個什么樣子。民間傳說中,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說法。下面的欲乘風直上九霄,到瓊樓玉宇去看一看,又留戀人間,有人說是蘇軾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沒有那么嚴重,不過是他在把酒賞月時的一絲奇想而已。就好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每個人又帶上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加上了自己的豐富想象,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人,面對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卡拉揚曾經指揮柏林愛樂樂團三次錄制過貝多芬的九個交響曲,大家普遍認為20世紀60年代那次,也就是第一次錄制的效果最好。那時卡拉揚尚在中年,對貝多芬作品的理解更接近作者的本意。后兩次的錄音,卡拉揚已經進入老年,對貝多芬作品的理解,加入了更多的主觀感受,和中年時候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了。
“烏臺詩案”后,蘇軾貶黃州團練副使。宋神宗讀到蘇軾這首詞中“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時候,感嘆說:“蘇軾終是愛君。”于是把他“量移汝州”(見《詞林紀事》引《外紀》),算是解除了他的待罪之身。
過片之后,是對景抒情。“轉朱閣,低綺戶”,寫月亮移動造成的月光流動。“轉”和“低”兩字非常新穎生動,很受后人喜愛。“照無眠”一句,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月所引起的人生慨嘆。月的陰晴圓缺,被對應于人的悲歡離合,詩人感嘆的是月亮“不應有恨”,也就是它本身沒有愛恨情愁,也不知人間有悲歡離合,所以常常在人們經受離別之苦的時候圓了,這不帶給人更深的離愁別恨嗎?
但蘇軾終是曠達的人,很快也就想通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天下事,哪有全都是盡如人意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大家雖不在一起,但只要平平安安,能在不同的地方共享同一個月亮的清暉,也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直到現在,幾乎都還是中秋佳節的最佳祝福語。
上一篇:《彩袖殷勤捧玉鐘·晏幾道》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春歸何處·黃庭堅》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