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陳師道
觸寒歷險來特特,愧無以當欣有得。
向來憂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堅鐵石。
人畏有心事無難,此語雖鄙理則然。
君今意在翰墨間,他日人爭讓一先。
這是詩人在湖陵(今山東魚臺縣東南)寫給一位姓劉的青年人的贈別詩。全詩語言親切,感情真摯,充分體現了詩人對求學上進青年的關心與愛護。
詩人囑咐劉生不要害怕天寒地險,不要困于憂患之中,要一心在文章事業上,與人相處不要爭鋒占先,保持住鐵石心,矢志不移。其中更勉勵他“有志者事竟成”。
“人畏有心事無難,此語雖鄙理則然”,這是該詩中的名句。意思是說,任何事都怕有心人,有心辦事事能成。此話雖然鄙俗,道理確實如此。“人畏有心”即“畏有心人”。鄙,謂鄙陋。這是詩人對“人畏有心事無難”一語的自謙之詞,謂自己的詩句谫陋。同時,也是對此語出自俚語的稱謂。
“人畏有心事無難”,語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一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俗語。《西游記》第二回:“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用得著中國人一句老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入門既不難,深造也是辦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學習罷了。”
“難事”與“有心”是矛盾著的兩方面:“難事”是客觀存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有心”是主觀努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經過主觀努力,客觀就能得到統一。也即是說,“難事”遇上“有心”人,就會開動腦筋,去探求認識它的奧秘,去尋找解決它的規律。這樣,“難事”也就不“難”了。反之,在“難事”面前畏首畏尾,一籌莫展,缺乏那種“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那就將被“難事”“難”倒,或者一事無成。
古人說,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即“有心”。這“心”,包括“信心”、“決心”和“恒心”。古往今來,有志事成者不乏其人,如:項羽破釜沉舟以擊秦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此所謂下定決心,義無返顧,戰斗到底,決不后退。然經過“奮其膽力,卒以成功”。再如,唐代詩人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這說明,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不斷銳意進取,再難的事也能獲得成功。
“破釜沉舟”事不難,然其決心難下;“鐵杵磨成針”事實難,在其恒心難持。所以說,“難事”常常是考驗一個人的決心、信心和恒心是否凝聚一體的高度體現。
不過,人畏有心事無難,這從總體概念來說是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但是,在某種特殊條件下,“有心”也未必事成。譬如在戰場上,雖然將士“有心”克敵,但由于指揮者知己不知彼(或“少知彼”),缺乏周密的計劃,盲目行動,于天時、地利不符,結果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全軍覆沒。又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愛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殊不知,“花不發”的主要原因,乃是“有心”的栽花人沒有掌握此“花”生長時所必需的環境條件,違背了它生長的某種客觀規律,雖曰“有心”,但無科學態度,故“花不發”。而柳所以成蔭,正是因為它有適宜自己生長的環境,即便人“無意”,它也能枝繁葉茂,綠蔭冉冉。這就是主觀愿望(“有心”)與客觀效果(“難事”)必須相一致的道理。故余曰:“人畏有心事無難”,天時地利必周全。順者成功逆者敗,“此語雖鄙理則然”。
上一篇:《游豫章西觀洪崖井·[南北朝]謝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滿江紅·寫懷·[宋]岳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