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木蘭花慢》·辛棄疾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完全打破歷來詠月的成規,能道前人所未道,敢發前人所未發,充分表現了這位杰出詞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
在中伙佳節,作者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吊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問天那樣,馳騁想象,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那圓如明鏡的中秋之月,飛峙中天而不墜,難道是誰把它系住了嗎?可又系在哪里、如何系法呢?傳說后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嫦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于廣寒宮。那月宮中的嫦娥久寡不嫁,是誰把她留住了呢?
浩瀚的大海波濤洶涌,鯨吞魚躍,那月宮中的玉殿瓊樓不會被橫沖直闖的萬里長鯨觸破撞倒嗎?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是不用擔心的,但那不識水性的玉兔怎么能安然通過呢?他擔心在那圓月漸變如鉤之后,這些美好的景物會受到損害,甚至看不到了。這些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神奇想象,不都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了種種猜測,近于科學幻想,表現了作者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驚嘆道: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上一篇:辛棄疾《木蘭花慢》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劉鎮《柳梢青七夕》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