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摸魚兒》·辛棄疾
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南來已近20年,但始終不為偏安的南宋王朝重用,他的抗敵主張也不被采納。甚至表示出對他不信任,只讓他出任一般地方官吏,且調動頻繁。淳熙六年(1179)辛棄疾由湖北轉運副使(管運錢糧的官吏)調任湖南轉運副使,在同僚為他設宴餞別時寫了這首《摸魚兒》。這首詞是辛詞中有代表性的、為歷代人們所傳誦的一篇作品。寫這首詞時,距離他被迫退居有兩年。詞中抒發(fā)了作者投歸南宋政權之后,在權奸排擠、壓迫下的悲憤、傷感的心情,和對國勢危弱的哀愁與憂慮。
詞的上片,用暮春風雨、落紅飛絮,象征南宋局勢的危迫,表達自己壯志未酬和行將半老的悲切。詞一開頭,就把讀者帶進一個深沉而感傷的藝術境界中來。春已遲暮再也經受不住“風狂雨橫”的晚春殘景,象征著作者個人功業(yè)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難堪處境,同時也是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的形象寫照。以反詰語氣開頭,更能引起讀者深思與聯(lián)想。“惜春”二句,把人們愛戀春光的內心矛盾描寫得十分細膩。“春且住”幾句,是希望春光留下來。用“天涯芳草”阻住歸路的想象,來表達留春的感情,想象真摯動人。這里恐怕含有勸諫南宋君王回心轉意、停止投降賣國政策,切莫執(zhí)迷不悟之意。“怨春不語”幾句,怨恨春天不理睬我,仍然匆匆地走掉了。算來算去只有畫檐下的蛛網,在那里終日不停地沾惹著漫天飛舞的柳絮,好像在殷勤地挽留住春光。影射南宋殘敗的政局,只有幾處蛛網,沾惹飛絮,表示春意未盡,尚有一息生氣,但終究是經不起幾番風雨吹打的晚春時節(jié)。
作者一步步描寫憐春、惜春、留春、怨春,其用意是曲言自己的難言之痛,在運用以景寓情的藝術方法上,是精思獨到的。
詞的下片,通過典故,隱喻作者被壓抑的苦悶,和對朝廷執(zhí)政者的不滿和警告。“長門事”幾句,反用《長門賦序》之意,說自己雖入長門,還擬重新得寵,由于遭到妒忌,以致又耽誤了佳期。這就是他在朝中的處境。下面提到縱以千金買得一賦,此情終無處可訴,這是和“怨春不語”呼應,同時怨到極處的訴述。“君莫舞”又作頓挫,警告奸小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環(huán)、飛燕,即使得寵也不會長久,仍是不平之語。最后是自己無可奈何的憂國之情,以斜陽煙柳、一片慘淡迷離,暗示國家前途的危險,但仍以勸慰之語作結,這也是“脈脈此情誰訴”之意。
辛棄疾寫本詞時年已40,又適值調任之際,深感歲月拋人而去,報國又苦無路。在詞里通過比興寄托他對國事的憂憤之情,自己遭受壓抑排擠的苦悶,從而透露出對執(zhí)政者的怨恨。梁啟超說它“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把它列為辛詞的壓卷之作,是當之無愧的。
上一篇:劉辰翁《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云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程垓《摸魚兒》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