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瞿塘懷古》原文與賞析
杜甫
西南萬壑注,勍敵兩岸開。
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
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臺。
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
長江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第一大江。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其中瞿塘峽最為險峻。
這首五律的開頭,只用了一句“千崖萬壑注”,就寫盡了長江豐富的源頭。沿途單在四川境內就接納了大凌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形成浩浩蕩蕩的大江,直奔三峽而來的壯麗景象,基本上一躍而過。第二句“勍敵兩岸開”,已大筆寫瞿塘峽的形勢了。勍敵,就是肩負皇命的死敵、勁敵,在兩岸廝守著,誰也不讓誰,致使急流沖進夔門以后,只好乖乖從十分狹窄的峽谷涌撞而過。這“勍敵”兩字用得好,看來杜甫是苦吟了的。第三四兩句緊接上文,“地與山根裂”,說兩岸峭壁千仞,從山根就開始裂;“江從月窟來”,寫濤天白浪卷進幽暗的峽谷時,銀光一片,無疑是從月窟中來的。這個想象奇妙,不露痕跡。第五六兩句,是向上望遠處看開始寫古跡了。“削成當白帝”,意即白帝城就在當頂;“空曲隱陽臺”,陽臺是巫山神女和楚王幽會歡樂的地方,雖說云遮霧障看不見,但肯定在那遠方空曠的山坳里。這是輕靈的寫,著力不多,韻味不少。
結尾兩句要重點來詠懷古跡了。杜甫全推開瞿塘峽內的景物,把注意力引到曾經領著人民治水的大禹王和造物主身上了。他不無發自內心地唱道:“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相傳三峽原來不是這般模樣,前面阻擋著亂七八糟的山丘和亂石。弄得洪水橫流,人民苦不堪言,是禹王領著他們扁擔、簸箕、一鍬一鎬疏鑿開導,才把洪水引入三峽的。這樣的功德,人民長遠懷念他是理所應當的。但比起天地造物主的力量來,那就太渺小了。杜甫在這兒用了個比喻,陶鈞。陶鈞是制陶的機械,用腳一蹬,飛快旋轉,不知要比人力快多倍。造物主呢,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不知不覺中就把三峽如此奇跡創造出來了。
上一篇:張問陶《瞿塘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