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南浦 春水》·張炎
張炎
波暖綠粼粼,燕飛來、好是蘇堤才曉。魚沒浪痕圓,流紅去、翻笑東風難掃。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絕似夢中芳草。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凈洗,花香不了?新綠乍生時,孤村路、憂憶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觴詠如今悄。前度劉郎歸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南浦》是張炎早期作品,詞中以清麗流暢的筆觸,把江南水鄉的春天描繪得栩栩如生,不由得使人產生一種身歷其境的美感。
張炎這首詞有哪些特點呢?最明顯的是,構思有自己獨到之處。詞中寫到了兩種春水。其一是西湖的春水。從“波暖綠粼粼”到“東風難掃”就是西湖春水的具體寫照。作者不僅用眼睛去看: “綠粼粼”、“蘇堤才曉”、“浪痕圓”、“流紅去”,而且還用自己的觸覺去體驗、去感受,不然,怎么會體驗到“波暖”,體驗到“魚沒浪痕圓”,體驗到“流紅去、翻笑東風難掃”呢?其二是池中的春水,上片“荒橋斷浦”到“夢中芳草”四句寫的就是池水,其三是溪中的春水(下片換頭至“憂憶那回曾到”)。其四是歷史上著名的或神話中的春水(“余情渺渺”至篇終)。正因為作者能從不同的側面多方面描寫春水的形象,并且通過新穎的構思,把它們組成完全統一的藝術整體,所以這首詞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其次是描寫有獨到之處,這首詞的成功在于高度的藝術概括和具體描寫的完美結合。以西湖的春水為例,“波暖綠粼粼,燕飛來、好是蘇堤才曉。”這是一個有完整構圖的廣闊畫面,其中有靜有動,有視覺的感受,有觸覺的感受,有色彩的閃動和變化。“魚沒浪痕圓”這一特寫鏡頭,使我們仿佛看到一尾金色的鯉魚迎著朝暉竄出水面,咚地一聲又沉入湖底,那被激起的一圈又一圈的浪痕,圓圓地向岸邊蕩去,久久不能平息。再如“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寫池塘的春水猛漲,沙岸被沖得坍塌下來,橋也因水勢過大而荒置不用。由于池面寬闊,那一葉扁舟比之平時更顯得渺小了。再次是用典有獨到之處。例如用《登池上樓》詩意,即使讀者不知道“池塘生春草”這詩句是從夢中所得來的,也毫不妨礙讀者理解這兩個詞句表面上所提供的美感。“茂林觴詠”、“碧桃多少”等句,情況也大體相同。
上一篇:陳亮《南歌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魯逸仲《南浦》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