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武漢臣《散家財天賜老生兒》原文與翻譯、賞析
【正宮·端正好】 則被你引的我來半生忙,十年鬧。無明夜攘攘勞勞。則我這快心兒如意隨身的寶,哎錢也! 我為你呵,恨不的便蓋一座家這通行廟。
【滾繡球】 我那其間正年小,為本少,我便恨不的問別人強要,拼著個仗劍提刀。哎錢也,我為你呵也曾痛殺殺將俺父母來離,也曾急煎煎將俺那妻子來拋。哎錢也,我為你呵那搭兒里不到?幾曾憚半點勤勞。遮莫他虎嘯風崒律律的高山直走上三千遍,那龍噴浪翻滾滾的長江也經過有二百遭,我提起來魄散魂消。
【倘秀才】 那其間,我正貧困里可便奪的一個富豪,今日個上戶也可怎么卻無了下稍。也是我幼年間的虧心,今日老來報,也曾昧著心說咒誓,今日個睜著眼犯天曹,孜孜的窨約。
故事是說東昌富戶劉從善,一妻一妾。妻生一女名引張,贅婿張郎。從善無子,有一侄兒名引孫。妻愛女兒、女婿,憎嫌侄兒。從善無奈,命引孫另過。妾小梅有孕,從善切盼其生子。女婿怕小梅生子,繼承家產,于己不利,乘從善外出,趕走小梅,謊稱小梅逃走。從善知道后,以為自己做過惡事,上天施報。于是在開元寺舍財濟貧,求上天賜一子。侄兒因貧,也來領救濟,反被奚落。從善暗中贈銀,并讓他看好祖墳。清明節,從善與妻一起上墳,感嘆無子,倍覺凄涼。只見女婿、女兒去上張家墳,而上劉家墳的卻是侄兒。妻因此回心轉意,將侄兒接回家,將家產交付侄兒管理; 同時將女兒、女婿趕走。三年后,女兒引張帶小梅母子前來祝父壽辰,說明女兒怕小梅母子受人害,因此將她別處安置,順利產子,并由她照應。從善大喜,知女兒孝順。他把財產分成三份,一份留子,一份給侄,一份贈女。
元劇中歷史題材的作品、愛情題材的作品占據很大比例,而這卻是一出反映百姓家常生活的作品。它反映了宗法社會中的家庭關系、倫理道德和宗教觀念。劉從善家人口不算多,成員之間的關系卻很復雜: 夫妻、妻妾、父女、翁婿、伯侄,而這個家庭的明顯缺陷是無子,也就是劉員外的偌大家產沒有正統的繼承人。劉員外最傷心的是沒有拽布披麻扶靈柩的兒子,怕成為老絕戶沒人承接香火,而其他成員最關心的則是何人掌管財產,鑰匙落在誰的手里。結局是完滿的: 劉妻通過清明上墳事件,認識了血統的重要性,收容了侄子; 女兒為盡孝心,保護了父親的小妾和劉家的繼承人,即她的幼弟。隨著道德觀念得到實現,劉家的財產也得到合理的分配。而這種種乃是劉從善行善濟貧的報應,因此,百姓的宗教信念同時也得到應驗。
這里所選是第二折中三曲,從善到開元寺散錢濟貧時的唱辭。提起錢他很有感慨,認為錢 “送了老夫”?!径苏谩?第一、二句就說為了錢他半生忙,十年間不分晝夜 “攘攘勞勞”,才換得 “快心如意”。接著,【滾繡球】 唱他年少時賺錢的貪婪心理和他的不近人情的做法。那時,因為本錢少,恨不得 “仗劍提刀” 向別人強要。作者用 “哎,錢也” 開頭,寫了兩組辭,述說賺錢的急切心理,以及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的行為: “痛煞煞” 地離開年老的父母; “急煎煎” 地拋下年青妻子,走南闖北那搭兒不到。這兩句是寫他背情違理,為了錢沒有好好孝順父母,照顧妻子,盡兒子與丈夫的責任。“虎嘯風”、“龍噴浪” 兩句敘述他不避艱險,不辭辛勞,翻山越嶺,渡江涉水去經商?!叭П椤?、“二百遭” 形容多,強調他的辛苦。這一曲是一個年老的商人白手起家后的回憶,既有感傷和遺憾,也對年青時不知深淺的冒險,感到后怕,“提起來魄散魂消”。那時候交通不便,在外奔波既有風浪之險,還可能遇見豺狼虎豹。經商的遭遇剪徑強盜,也不是稀罕事。這一曲寫得聲情并茂,用了 “急煎煎”、“痛煞煞”、“崒律律”、“浪翻翻” 等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同時,還注意對偶和修辭,如 “痛煞煞”、“急煎煎” 兩句,“虎嘯風”、“龍噴浪” 兩句,都是很好的偶句,當然其中有襯字,似乎字數不等,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也是曲的特殊之處。其實有襯字更口語化,唱起來多變化,更動聽。
經過奮斗,他 “可便奪的一個富豪”,但是他并不幸福,主要是因為 “無了下稍”。正因為這重要的缺陷,使他反省,使他懺悔?!咎刃悴拧?是他的自我反省詞。他認為沒有繼承人是 “幼年間的虧心今日老來報”。其中 “也曾昧著心說咒誓” 句是他對做過的虧心事的概括,說明他曾經弄假騙人,昧著良心賺黑錢?,F在他回想起來感到后悔,想要補救,這也使他的道德觀念得到回歸。如果他兒孫滿堂,也許他正志得意滿,那里還想得起以前做過的虧心事?人常常在挫折之后才會認真反省,這正是人的弱點。古人說“自在不成人”,今人說挫折是一筆財富,是很有道理的,它不但豐富人的閱歷,還啟發人的良知。正因為如此,從善才能在最后作出合理的財產分配。
這三曲語言平直,不堆砌詞藻,不借用典故,直抒胸臆; 卻能將他對豐富經歷的感受、對親情的留戀、對昧心事的懺悔、求子的切望等復雜的感情表露無遺。這歸功于作者熟悉生活,熟悉人物。作家對市井生活的豐富積累,對人情世故的深切體驗,才使得筆下人物的感情質樸自然而又感人地流露出來。
上一篇:《拜月亭記·皇華悲遇》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昆侖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