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作者: 李山 【本書體例】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于讒(1);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2):“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3),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欽欸(4),樸以忠乎(5)?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6)?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7)?將游大人以成名乎?(8)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9)?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10);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11)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楹乎(12)?寧昂昂如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13)?寧與騏驥亢軛乎(14)?將隨駑馬之跡乎(15)?寧與黃鵠比翼乎(16)?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均為輕(17);黃鐘毀棄,瓦釜雷鳴(18);讒人高張,賢士無名(19)。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20)?”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21)。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鑒賞】:
當古人卜以決疑的時候,他們正處在智慧、能力的盡頭;當詩人把人生的迷惘問及神靈時,正道出了他固有的理想、價值觀等等人生意義在現實陰影下的迷失。一般說來,象屈原這樣的古代志士,大多把投身帝王,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當作自己人生的最高指歸;而且他們也總是堅信:只要具備了作為臣子應有的一切才能品德和忠誠,就定會贏得君王的恩寵,從而作出一番事業來。而實際上恰恰相反,君主專制下官僚制度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它與個人的熱忱、才情等個性品德格格不入;因此,如果不是同流合污的話,就只有遭受排斥,空守良心,孤苦愁悶。正道直行的屈原,正遭受著這樣的苦難。
詩中反復的詰問,無疑是本詩思想內容的重心所在。在“寧……將”這樣的選擇性疑問句式中,詩人自己對善惡邪正的認識、取舍是不言而明的;而且“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對現實的認識可以說已入木三分。這即是說,太卜的“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早是詩人意中之事。然而詩人的用意也正在此處表明:他的問卜并非想求得一種答案,之所以發問乃是一種表達,一種宣瀉。在全部的詰問中,作為問卜,求得“何去何從”的意向并不強烈,相反,詩卻用更多的象征性說法區分、強調著善惡美丑的冰炭不同,實際上表現著對美善的堅執和對丑惡的棄絕。也就是,對道德自守的高揚,蓋住實際的生活去從的尋找。這表明,當詩人生活的目標被現實無情地擊塌之后,并未放棄操守,道德的堅執成為他面對殘酷現實的生命支柱和勇氣之源。這無疑是屈原這樣的古代仁人志士性格中最具光彩的地方,也是我們讀象《卜居》這樣的古典現實主義文學時經常為之激動的根本原因。
但是,無庸隱諱,用道德操守拯救失敗的人生是永遠不會脫離苦難的。因為詩人堅守的善道本身正是引起他人生困頓的始因。當屈原用詰難的方式把善惡作出對比區分后,他只作出了暴露,而未能上升到批判。換言之,當他因為正道直行招致了人生失敗后,他應當發問的是:這種善道真實嗎?在現實中有其效力嗎?這樣才達到了一種批判的追詰,如此才有可能對人生目的、意義作出新的判斷,這才是擺脫惡性循環的夢魘的先決條件。當然這需要“問題域”的突破,需要思考問題前提的轉換,而事實上這也是一個近代的問題,一個使中國知識分子擺脫千年苦難的詰問話題。要求屈原有此突破是不合實際的,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它既是屈原擺脫不了愁悶的原因,也是屈原之后的眾多有志之士陷入同樣苦悶原因。屈原之所以成為古代詩歌文學一個開傳統的人物,原因也在于此。
這是一首賦體詩作,具有賦體形式應具有的諸種特色。必要的敘事交代,使作品內容來龍去脈清楚完整。豐殺得當的鋪陳使作品豐腴飽滿;反復的設問,淋漓盡致;對時政的議論,慨當以慷。人物對話特別是詹尹前后的對白,對比成趣,前后呼應,使作品搖曳生姿。
上一篇:《南風歌》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盧令》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