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詩歌·曹操·觀滄海》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建安十二年,曹操揮師北上,征討烏桓,大勝歸來。統一了整個中原,占領北部中國,確立了戰爭的基礎根據地——河北,并可以此向南征討蜀、吳,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回軍途中,登臨碣石之巔,面對浩渺蒼茫的大海,豪情滿懷遂作此篇。
原文
東臨碣石①,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②,山島竦峙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④,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⑤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也有說當時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襲擊烏桓的進兵路線是經由盧龍塞(塞道自今天津薊縣起,經喜峰口,東至冷口)直插柳城,回師途中曾經過碣石山,故有登臨之舉。 ②何:多么。澹澹:浩蕩平滿的樣子。 ③山島:指碣石山,當時的碣石山在海邊上。辣峙:高峻挺拔的樣子。 ④蕭瑟:秋風聲。 ⑤星漢:天河。
賞讀
這是一首四言詩,全詩共十四句,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景物,描寫了祖國山河的雄奇壯麗,表達出詩人襟懷坦蕩,樂觀進取的精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寫登山的地點和登山目的,詩人平素“登高必賦”,在這北方統一的值得紀念的時刻,他登上碣石山,面對蒼茫的大海,自然會一吐為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四句直接描述眼前所見景象,大海被微風吹拂,水波蕩漾,海水中山島聳立,草木繁茂,呈現在眼前的一幅遼闊壯觀的、生機勃勃的畫面。“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兩句緊承上文,寫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陣陣波濤,似有吞并一切的氣勢。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想到日月星辰,都要在大海上運行,大海真是雄偉壯闊!此時的大海,已變成了作者的象征,作者心中裝著大海,想到自己也應該有大海一樣博大的胸懷,不僅躕躇滿志,更激起詩人努力進取之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是樂府歌辭中常用的結尾方式,與正文內容沒有關系。
這首詩借景抒懷,結構巧妙。運用樸素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寫了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展示了作者奮發向上,立志統一祖國的偉大抱負和包容一切的寬闊胸襟,激發進取精神,給人以壯美的感受。鐘惺在《古詩歸》中說:“《觀滄海》直寫其胸中眼中,一段籠蓋吞吐氣象。”
上一篇:《宋詞·朱熹·觀書有感二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清朝詩歌·趙翼·論詩》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